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公元前142年,汉景帝下诏将进入政府任官的财产资格由最低十“算”(每1万钱价值的财产为一个“算”)降低至四“算”。这(     
A.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B.加剧了卖官鬻爵的现象
C.打击了大族的仕途垄断D.推动了察举制度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2022-01-20更新 | 234次组卷 | 28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很少。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战国B.东汉C.唐朝D.北宋
2021-05-19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制,并对孝廉进行分科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这一建议被采纳执行。察举制改革
A.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办事效率
B.改善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
C.杜绝了选人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D.打破了士族把持举荐权的局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这种行为在传统舆论之下难以踏入仕途。但由于他被许劭等三位名士所看重,竟然突破选举制度被举为孝廉。这表明东汉末年
A.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B.士族门阀操控国家政权
C.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D.国家统治秩序亟待重建
6 . 秦汉时期,吏与官相通,为吏者可通过各种途径升迁为国家正式官员,甚至东汉时还规定地方举荐、中央铨选的人才,必须有一定期限为“吏”的资历。这说明当时
A.注重所选官员的从政经验
B.门阀士族势力开始形成
C.国家的选官体制十分完善
D.缺乏防范官员腐败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世袭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
8 .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2019-01-30更新 | 4661次组卷 | 127卷引用:2016届吉林省长春市外国语学校高三上期末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重在军功,轴之以“任子”“货选”等。“任子“是沿袭周朝以来的“世卿世禄制”。“货选”是指入选者要拥有一定资财为入选资格。“军功”则要在战场上立军功。汉初的选官制度
A.阻断了阶层流动
B.容易导致人才匮乏
C.因循秦朝的旧制
D.标志官僚政治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公元前128年,汉武帝规定:“不举孝,不举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出当时
A.世家大族把持地方政治B.地方政府人才匮乏
C.孝子廉吏较少很难荐举D.察举制度推行不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