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国家发展与壮大的保障。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历史时期名称选拔方式选官标准

历史时期夏、商、西周战国、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
名称世卿世禄荐举制、军功授爵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拔方式宗法世袭举荐、军功德才中正品评
选官标准血缘才能、军功德才品第才学

材料三 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所示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二所示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2)依据所学,完成材料二表格①②处相应内容填写,并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背景,并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2 . 下面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中央官制概况表。据此可以推定,当时
机构概况
尚书省曹魏始设,掌”出纳王命,数奏万机”,下设诸曹尚书,分领具体事务。南朝时,逐渐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
中书省曹魏时为分尚书省职权而设。南朝时,职权目重,掌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
门下省西晋时始设,南朝沿用,负责在皇帝身边服件、顾问应对,拾遣补阙,检举非法,有“宰相便坐(意为别室)"之称

A.三省体制已经相当成熟B.中央政府权威显著增强
C.专制皇权呈现强化趋势D.中书省逐步掌握决策权
2021-10-13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B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

材料五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拖各二丈……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引自《旧唐书·杨炎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材料中描述的制度名称是什么,说明门下省有何职能。
(4)根据材料五,指出唐初实行何种赋税制度,并简要说明“若不役,则收其庸”的积极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样设有左右丞相。汉初以功臣为丞相,丞相成望甚高。汉武帝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即位后不久,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尚书本是“少府”的属官,武帝让其掌文书章奏,其地位日渐重要。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

——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

材料二   唐初,军国大事经过中枢各级决策机关商议和审核,然后发救施行,因此史称”鲜有败事”。宰相职权,继续发展,到了武则天时代,甚至有诏敕“不经凤阁(时改称中书省为风阁)鸾台(时改称门下省为鸾台),何谓之敕”的说法。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行政中枢机构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初发敕施行“鲜有败事”的制度保障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
2021-10-13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测历史试题(B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政事堂的变迁说明
A.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B.行政机构不断健全
C.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异变D.相权扩大威胁皇权
7 . “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B.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2019-03-01更新 | 390次组卷 | 20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
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
10 . 唐初,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A.君相关系的紧张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集权的强化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2023-12-21更新 | 20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