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2020-12-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世袭制和察举制和比,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在18世纪,科举制受到了英、法等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子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在科举所经历的1300年间,选拔出的进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仕变成了一种风尚。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常态下都不少于50万,若包括童生则超过百万。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

时间

基本情况

19世纪以前

国王恩赐官员制

19世纪初期

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

1832

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参与国家立法,但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

1853

克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

1854

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由大学生来担任政府中的行政智力工作,一般人员担任机械工作;通过选拔考试选任智力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各部人员,各部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考核报告为依据。该建议后以法令形式加以实施,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1870

政府颁布枢密院令,确立文官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文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任何营利性事业

1921年起

政府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

——摘自杨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容。
2023-02-23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一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得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1-10-27更新 | 316次组卷 | 4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时期。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摘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卷3

材料二   中国内部似乎有某种重新自我导向的机制,在经历一段分崩离析的时代后,随即紧接着更长久的整合统一。2000多年来这个帝国已在所谓“中国本土”的区域范围内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在规模可相比的政治体之中,无论西方的罗马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伊斯兰世界的马穆鲁克帝国或奥斯曼帝国,维持的时间都远远不及中国那么长久。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卷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视角上归纳分析唐朝作为中国一个转型时期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并概括指出中国为何能维持长久的整合统一?
2021-12-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6 . 曹魏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意图实现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有力控制,但却把门第放到选官标准的第一位,最终巩固了门阀统治。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B.是中央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
C.成为魏晋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无法逆转门阀专政的历史倾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