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试方略策五道”,选拔经邦济世之才;明经考帖文、经问大义等,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在宋朝,科举制度有进士科、明经科、童子科等。其中,进士科起初兼试诗赋、策论、经义,后以经义为主;明经科以贴经、墨义的方式考儒家经典;童子科指君主对年龄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童子进行测试,通过者“赐殊进士出身”。在此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而且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从此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清朝政府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压力下摇摇欲坠,另一方面,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而来的西方文化思想,不断地挑战着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始提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制度,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多方联名向慈禧太后上奏《请废科举折》,以前所未有的急迫心理强烈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9月2日,清廷上谕宣布:“著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遂告废止。”至此,在古代中国社会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正式结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陈小锦《浅议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及对高考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愿陛下令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图二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会造成什么后果?列举汉武帝“矫秦县之失策”的具体措施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时期是门阀势力高度发展和极度膨胀的时期,也是曾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日益被高门世族控制和垄断的时期。当九品中正制最终蜕变为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之后,它不可避免地抛弃了先前注重德行、才能的好传统,沾染上选举注重家世、阀阅的门阀色彩。随着中正权力日益膨胀,中央集权统治势必遭到严重削弱。

——摘编自张旭华《试论西晋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及其作用》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评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九品中正制。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并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初赋敛之法日……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 。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自输月送,不胜因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

—— 摘编自《资治通鉴》卷226


(1)对比材料一中的两张图指出唐朝税收体系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赋税制度变化的意义。
2023-10-18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其自信心也日积月深,这也是一段创造系统的时期。唐朝这种近于至善的内部组织,表现在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而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的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名称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对其评价。
2023-11-2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下诏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与此同时,唐太宗还要求“刺史县令已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附殿失(重大失职)”。武则天统治时期亦曾颁布过类似的诏令,力图做到“内无旷妇,外无旷夫”。开元初年(713年),唐玄宗命有司沙汰(淘汰)僧民,以伪滥还俗者二万余人;开元九年(721年),复令“诸州背军逃亡人,限制到百日内,各容自首,准令式合所在编户”。至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更令“诸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

——摘编自李育华《论唐代人口政策的社会针对性及经济效应》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增殖人口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经济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唐朝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023-06-14更新 | 245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的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到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此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官僚制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发展?请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023-11-26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二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杨云:“近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曹魏的选官制度及特征。
(2)根据史料二,指出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变化。
(3)综合上述史料,谈谈对古代选官制度的看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以他官与三省长官共同参议政事,即为宰相会议。唐初建立政事堂,自此以迄五代,宰相会议始有制度化的决策方式。宰相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军国事务,都可以进行讨论。宰相会议对于各种政事在讨论后所作出的决策,一般即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上报皇帝批准后,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者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皇帝对于中书门下的奏状不予批准,则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始正式第一次。

材料二   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宰相会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