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唐初的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即使农民分配到的实际土地没有达到法定授田标准,每丁每年也要纳定额的租调。唐中期实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地亩纳粟,但丁额不废(以便临时差发力役)。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下(     
A.货币开始成为主要税收形式B.赋税原则由税丁变为税产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缓和
2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工部→中书省→门下省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工部→门下省→中书省
2023-11-20更新 | 206次组卷 | 461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三十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代中后期,皇帝在对藩镇长官所进表疏予以批答的同时,还就其中涉及当时政务的内容颁发敕书,出现了敕书与批答并行的情况。批答由翰林学士草撰,不用中书、门下两省印,也不加盖翰林院书诏印,具有皇帝自行发出的性质。这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A.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中枢运行机制发生变化
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D.宰相的权力已经被架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解读下列图示内容可知,唐朝的科举制度(     

A.侧重于进士和明经科目B.开创了武举取士的先例
C.选拔了各类实用性人才D.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当时这一政策(     
A.将选官权收归中央B.促进了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C.造成取士不问家世D.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6 .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古代赋役制度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D.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022-12-05更新 | 241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金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B.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2022-10-07更新 | 1334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唐代前期,门下省给事中的封驳主要针对官员上奏的文书。唐代中后期,尽管还保留了门下省对上、下行文书的审核之职,但其对上行文书的驳正逐渐减少,对制敕文书的封还成为其最主要的职掌。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门下省的职权重心发生转移B.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C.中央权力制衡机制趋于完善D.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历史学者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一书中评价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中正之弊,果如何乎?论者皆曰:‘用人不容不论其才,才又各有攸宜,中正品平,皆不能具。若论考绩,尤不应舍功实而采虚名。’”这一评价说明九品中正制(     
A.忽视选拔对象的才能和实绩B.制约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C.强化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D.扩大了门阀政治的基础
2022-10-07更新 | 2003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2022-09-06更新 | 1181次组卷 | 149卷引用:安徽省涡阳一中2018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