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接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拔。于是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宫职。这种制度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被废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仿照以下表格示例,任选一种中国古代的其他选官制度进行介绍。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技。
概况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即九品中正制。
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隋朝时被废除。
2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注重门第声望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是阎步克对曹魏时期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分所做统计,其意在说明曹魏时期(  ) 
项目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合计
汉代官僚民族子弟23.9%8.7%13%10.9%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8.7%8.7%2.2%23.9%43.5%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有效
C.儒生成为政治舞台主角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不同史籍有关秦汉时期官员推选吏员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
如果保举被废除官籍的人为吏,就要受到交纳两副铠甲的处罚。《秦律杂抄·除吏律》
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山阳侯张当居为太常时,因推举的子弟多不符实,受到免职的处罚。《汉书·陈汤传》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从政能力
B.法律禁止官员“任人唯亲”
C.道德品质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D.国家注重所选的官吏质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出处记述
《汉书师丹传》“治《诗》,事匡衡,举孝廉为郎。”
《抱朴子审举》东汉桓灵之际,社会上流传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后汉书左雄传》尚书令左雄改革察举,由三公府对孝廉分科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随后由尚书省在端门复试。

A.表明了儒家向官僚阶层的渗透
B.察举制为科举选官奠定了基础
C.举“孝廉”的目的是弘扬传统美德
D.察举制促成了文化士族集团的形成
2019-09-19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6月历史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下表为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据表可知,汉代察举制( )
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12-13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察举制科举制
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
方式长官举荐自由报考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2013-11-26更新 | 978次组卷 | 27卷引用: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