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通典·食货七》所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与唐肃宗乾元三年户口数的变化。它反映出当时(       


天宝十四年(755)

乾元三年(760)


管户总数

89141781

1933174

课户

5349280

758582

不课户

3565501

1174592


管口总数

52919309

16990386

课口

8208321

2370799

不课口

44700988

14619587

A.地主豪右公开隐匿大量人口B.赋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众多藩镇迅速摆脱中央控制D.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
2024-03-07更新 | 642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021-11-01更新 | 200次组卷 | 39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7学年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2021-06-01更新 | 1928次组卷 | 24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1届高三高考考前练笔历史试题
4 . 唐代的科举制有“投牒自举“一项,就是自学有成就的人可以书面提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再由州县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而宋代的科举制建立了糊名和誊录制度,既糊住举人名字、乡贯,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级。对于唐宋科举制度变化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
A.唐代考生只能通过“投牒自举”参加科举
B.严格选拔途径和手段使选拔更加公正
C.宋代糊名和誊录从根本上杜绝了舞弊现象
D.反映了宋代科举制在人才送拔上更加僵化
2020-10-10更新 | 130次组卷 | 23卷引用:江苏省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度检测(二模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唐前期,进士及第者的名单要奏报皇帝批准,但是否录取,则主要以策文的好坏定夺。武则天时期,请托之风大盛。为了消除“请托于时,求声于人”的现象,开元二十五年建立了试卷复查制度。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度
A.注重人才选拔的公平B.重在提升官员文化素质
C.开启分科考试的方式D.旨在打击循私舞弊之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魏晋时期,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行和从政能力如何,只能从宗族乡党舆论那里得到正确的评价,其途径有三:主要由时间、人员相对固定集中的三年一定品制度;其次为中正根据州乡清议亲自加以品评;再次每月一次大小中正举行的乡党人士考察意见的交换会作为补充。以上做法(  )
A.具有程序上的规范性B.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D.把选官用人权收归中央
2020-05-17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江苏省泰州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符《潜论·考绩》:“群举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应廉史,以狡猾应直言,以轻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材料反映出
A.察举制弊端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