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人陆贽论及租庸调制时说:“丁男一人,投田百亩,但岁纳租税二石而已。言以公田假人,而收其租入,故谓之租”。租庸调征缴只以丁身为依据,而不计其余,并不考虑农户的实际占有土地情况,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而且租庸调的征收颜由唐朝统一确定,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不变,虽然有其稳定性,但其不能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而做出调整,有其不能根据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变化而主动调整,存有明显的僵化缺陷。唐制规定贵族、官僚户和其他特殊身份之人可以免除租调徭役,而一些人庇荫在这些特权户之下,逃税、避税,使国家征税额也随之减少。公元780年,租庸调制因为实际上的完全“废坏”而被两税法所取代。

——到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制度缺陷和执行弊端》

材料二   唐代租庸调税制的特点是“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在这种税制下,皇空贵戚、官僚贵族、孝子顺孙、义夫节妇、逃户流民为了生存投靠地主豪强做荫户,不承担国家的租税徭役。由此,只有30%至50%的户和14%的人口承担国家的全部租税,租税负担处于极不合理状态。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两税法在预算上实行“量出为入”的原则。每年财政经费先计算数颤,然后按照各地的土地、人口、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分配,分配时坚持贫富有差,税负均等。这一原则防止了地方官吏强取豪夺,多收多征,加重民众的负担。

——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租庸调制推行的基础,并分析租庸调制“废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的背景,并说明其引发的赋税变化。
2 .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一   盖口分、世业之田坏而为兼并,租庸调之法坏而为两税。

——《新唐书·食货志》

材料二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元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旧唐书·杨炎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的进步性。
3 . 针对赋役征收无序化问题,唐中后期户帖制度应运而生。户帖将每户资产登记固定下来,以公文形式直接下达给百姓,让其照帖纳税服役。据此判断,唐代实行户帖制度的背景是(     
A.农民人身束缚日益加深B.均田制进一步发展
C.政府财政收入不断提高D.两税法已推广实施
2024-05-02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4 . 《资治通鉴》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这一税法实施的主要背景是(     
A.地方官员贪腐严重B.五代十国混战割据
C.土地兼并之风盛行D.均田制度开始实施
2023-11-1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歌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捐二丈,棉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可按照每天交纳捐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也叫作“输庸代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均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剥削制度愈来愈难以维持了。安史之乱后,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新的税收项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度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并结合所学指出科举制度形成的标志,列出唐朝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制实施的目的,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2023-09-08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下列属于新税法出台背景的是(       
A.均田制大力推行B.土地兼并之风盛行
C.自耕农经济发展D.经济发展国库充裕
2024-02-0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名相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李雪华《关于陆贽论两税法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唐玄宗统治后期,户籍“浸坏,多非其实”,“所在赋敛,无复常准”,民众“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留下的本地百姓“百无四五”。这种情况下,宰相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租”、“庸”、“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3)简析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转变的历史意义。
2023-11-2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一方面户籍制度的荒废,另一方面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均田制瓦解,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又爆发了安史之乱,各种因素相互叠加,加剧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租庸调制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两税法应运而生。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入手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从封建政府的视角简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
2023-11-1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出于平叛需要,中央将财政权力下放,使各地节度使和团练使获得“应须兵马甲仗器械粮赐等,并于本路自供”的权力。地方藩镇长官借机拥兵自重,“河南、山东、荆襄、剑南有重兵处,皆厚自奉养,王赋所入无几”,中央所能获得的财政收入非常不稳定。“逆贼未平,师旅淹岁,军用匮竭,常赋莫充”,庞大的军费开支,令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

在此背景下,两税法将德宗建中以前各地的非法赋敛……予以承认,并以两税名义变为国家正式税收……从制度和法律上,限制地方藩镇非法聚敛。由此,中央不仅获得了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两税法实行后,“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摘编自许超雄《唐代两税法确立两大税收原则》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两税法的影响。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代税收制度改革的诸多因素。
2023-12-0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材料二   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客户(非土著住户)大量增加,以户税和地税为主要内容的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地税按亩征纳,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为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中国古代还有哪些对后世影响非常大的选官制度。
(2)指出材料二中租庸调的含义,结合材料分析两税法推行的背景。
2023-11-2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潢川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