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图反映的是唐代宰相中进士出身者的比例信息。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B.扩大了儒家思想对皇室的影响力
C.反映了文官政治走向成熟D.促进唐代文化平民化趋势的发展
2024-04-23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沧县中学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唐代科举制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诸科;明朝时经义、诗赋、策论虽并同为科举考察对象,但将经义置于统摄地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儒学统治地位逐步确立
C.官僚政治角色发生变化D.科举取士程序走向完善
3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更
B.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C.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D.文化下移趋势增强
2018-08-08更新 | 2384次组卷 | 32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4 . “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
宰相总数2941271229147242321
科举出身3131871786182017
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唐初,官员的候补主要有三个途径,即科举,杂色入流(封建王朝把官员分成九品,九品以内为流内,九品以外为流外,官员由流外并入流内叫入流)和恩荫。其中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考生来源是国立学校中的学子,这些学子大多数都是贵族之后,普通人较难获得进入学习的机会。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唐朝初期的门第观念浓厚B.唐朝政治依旧属于贵族政治
C.九品中正制度在唐朝延续D.科举取士标准呈多样化趋势
7 . 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8 . 隋唐时期创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曾经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官队伍的建设和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开放性”与“严密化”是它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趋势。这一制度是(     
A.科举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D.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如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古代选官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A.中央政府掌握选官决定权B.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D.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2023-11-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