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世袭制和察举制和比,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方式。日本、韩国等地从唐朝开始就效仿中国的科举制,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将其介绍到欧洲,在18世纪,科举制受到了英、法等启蒙思想家的大力推崇。从宋代起,科举不论出身,只要士子有才学、品行端正都能参加。在科举所经历的1300年间,选拔出的进士约为十万,举人、秀才高达百万:在宋、明时代的名臣能相中,很多都出身于进士。科举改善了民间读书风气,学而优则仕变成了一种风尚。明清时期,若以秀才来计算中国的读书人,常态下都不少于50万,若包括童生则超过百万。

——摘编自邓文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与发展

时间

基本情况

19世纪以前

国王恩赐官员制

19世纪初期

自由党和保守党交替执政,公开地进行官场“肥缺分赃”

1832

议会改革使资产阶级参与国家立法,但行政大权,仍在贵族、寡头势力的操纵之下,工作效率低下,束缚经济发展

1853

克里米亚战败,引发英国政治危机

1854

国会议员杜威廉提出建立文官制度建议:由大学生来担任政府中的行政智力工作,一般人员担任机械工作;通过选拔考试选任智力工作人员;统一管理各部人员,各部互相转调、提升;官员的提升以上级考核报告为依据。该建议后以法令形式加以实施,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开始建立

1870

政府颁布枢密院令,确立文官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文官必须遵守《荣誉法典》中规定的职业道德,不准经商,或是从事任何营利性事业

1921年起

政府设立行政裁判所,受理行政人事纠纷,以监督文官制度的运作

——摘自杨萱《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容。
2023-02-23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三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文官考选制度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采取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文官;文官作为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及法令实施工作的人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的影响,只要无过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高级文官的考试,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两史、经济、法律、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6门。

——摘编自范文超《英国文官任用制度变迁初探——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等


(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图示④⑤应填写。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与中国科举制度体现的共同价值取向。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二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彻底摒弃了文官对于权势的依附关系,使得文官成为一种常任职业。西方各国都确立了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的制度。要求文官对政党必须是公正超然的,不得参加党派之争和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保持缄默,忠诚地为政府服务。同时近代文官以技术资格为根据进入文官系统。在贯彻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基础上,录用文官的条件只看其是否具备任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文官系统中,官员的工作完全与管理资料的所有权分离,文官本身并不占有非人格化的生产资料和管理资料。

——摘编自郭素萍《论西方文官的职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今中外人才选拔的启示。
2022-07-03更新 | 530次组卷 | 14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渔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考试任职制度散见于现存的儒家经典中。秦汉时期,出现了关于考试任职制度可靠而详细的文献记载。从有文献记载的正式制度看,中国的选官制度可分为两类:荐举制度和考试制度。属于前者的有禅让制、“乡举里选”、察举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属于后者的有科举制和文官制度等。实际上,这两种选官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性,选官制度经历了从荐举制度的察荐为主、考试为辅,再到科举制度只重考试的过程一科举制度实施早期即隋与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试形式——策试,就是从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征辟制发展而来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经过改造,策试仍然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二   孙中山提出“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主权在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为人民之公仆,其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公开竞争、择优录用的考试制度才能选拔出高素质的官员一政府官员掌握公共权力资源,应该遵从人民的意志行使职权,为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滥用职权,孙中山主张应当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只有人民拥有监督的权力,才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官员。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的一个转型时期。自唐朝开始到其结束,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这个王朝在历史上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当时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摘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卷3

材料二   中国内部似乎有某种重新自我导向的机制,在经历一段分崩离析的时代后,随即紧接着更长久的整合统一。2000多年来这个帝国已在所谓“中国本土”的区域范围内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在规模可相比的政治体之中,无论西方的罗马帝国或神圣罗马帝国、伊斯兰世界的马穆鲁克帝国或奥斯曼帝国,维持的时间都远远不及中国那么长久。

——摘编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卷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创新视角上归纳分析唐朝作为中国一个转型时期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并概括指出中国为何能维持长久的整合统一?
2021-12-1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冬季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得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021-10-27更新 | 316次组卷 | 4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
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10-16更新 | 238次组卷 | 46卷引用:安徽省阜阳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并归纳汉代为保证选官质量而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环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的地位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
10 . 秦汉王朝是中国官僚政治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弒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官僚政治运转正常时,官员“更新率”一般是较高的,经常有父为高官而子为匹夫,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的情况,从而对贵族化趋势构成抑制。但另一方面,“世卿世禄”在汉代还不是太遥远的记忆,官僚显贵世代传承权势的要求显得“合情合理”,君主应予保障以换取其效忠,并为之提供了“任子”一类特权性起家途径。由此,“世家”、“官族”在一度中衰之后,便在新政权中开始了新一轮的缓慢积累。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官僚政治出现贵族化趋势的原因,并说明官僚贵族化的主要途径。
2020-12-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