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综合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7 道试题
1 . 王昭君是汉代和亲的一位女子,汉代之前歌咏昭君的作品哀伤凄凉是主调。宋代以后,长期为泪水浸泡的昭君,也有悲壮慷慨亮丽的一面,常与屈原连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国家气象的象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
C.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的抱负D.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
2 . 从表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南宋陆九渊王安石“盖世之英、绝俗之操”“英特超迈,不屑于流俗”
20世纪50年代漆侠王安石变法“加强宋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阶级广泛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剥削和镇压……使人民支付了重大的代价和牺牲。”
A.历史解释带有时代的选择性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2020-01-29更新 | 70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官学低迷不振,科举取士规模却日益扩大,书院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数量和规模大幅扩展。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大大促进了学术交流和发展。书院大多采取师生同吃同住方式,朱熹、陆九渊等名师宿儒不仅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引导。书院的大发展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其明辨通达的学风,促进了自由讲学和学术研究风气的形成。

——陈胜利《弱宋——造极之世》

材料二: 讲学书院从明中叶起开始勃兴,一个重要原因是旧官学教育之衰弊。讲学书院最大的特点是自由讲学,而不是为了科举。讲学书院是历代学者传播思想、昌明学术之地,是新思想、新学术的孕育和诞生之地。书院的兴起还与王阳明创立心学以及阳明弟子传播心学的努力分不开,在20余年的书院讲学实践中,王阳明将书院定位于“匡翼夫学校之不逮”,认为书院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补救官学的流弊,而讲求古圣贤的明伦之学。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明书院发展的共同原因。
(3)综合上述分析,概括指出书院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 . 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5 . 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2019-12-01更新 | 633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二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苏洵《嘉祐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宋皇帝”指谁?“北朝”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辽、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3)材料三中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7 .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地租形式分为成租和定额租。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C.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2019-10-16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东明县一中2019年高一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时间人口比例
北方南方
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
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

吴越王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材料一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2)材料二呈现的内容分别说明了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之间有何关系?
(3)请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来证明作者的观点。
9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19-10-01更新 | 750次组卷 | 29卷引用:山东省东明县一中2019年高一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2019-10-01更新 | 644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东明县一中2019年高一部编版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