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丞相之制被废,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时朱元璋“‘自操威柄’,直到病危仍‘临朝决事如故’”。这表明当时(       
A.皇权继承者独立决策能力尚未形成
B.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的内阁制确立
C.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
D.通过模仿继承宋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还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3 . 下图为明初为加强北部边疆治理的举措。
◆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修建长城边防线。
◆东起辽东,西到甘肃设九边军镇建立起军事防。
◆北方各边镇设置军屯,足兵屯田。
这些举措(     
A.落实了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促进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
C.体现了明朝边疆治理的创新
D.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
2024-05-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明代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明代乃以监察官员治天下”。如表所示为明代对科道官员选任的部分规定。据表可知,明代(     
时间内容
永乐年间明成祖曾谕,“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
正统初年颁布《宪纲》,始立新进初仕者不与科道之禁,认为“新进小生,遽受斯职,未达政治之体而有可为之权……以好恶为是非,甚至贪秽无籍”
成化年间著令:“今后初仕者,不许铨除风宪(不得选任为科道监察官员)”
A.科道官员行政权力扩大B.官员监察制度成熟完备
C.科举取士标准趋于严格D.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明建文帝时期已经修完《明太祖实录》,但永乐帝即位后“一改再改”,将“其有碍于燕者,悉裁草”,而“极诋建文君臣之非”,还在明太祖诏谕群臣的话中增入“国有长君,吾欲立燕王”等语。这表明(     
A.建文帝时期官修史著内容失实B.直笔成为衡量史著优劣的标准
C.永乐帝重视历史叙述的客观性D.君主个人行为影响实录的记载
2024-05-15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一)历史试题
6 . 明初统治者大力倡导臣民阅读《汉书》,将《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上升到政治意义的经典;与此同时,将《汉书》中最重要的主角汉高祖刘邦神圣化,使刘邦的地位仅居于三皇五帝和三王之后。这些做法旨在(     
A.规范史学编纂活动B.构建政府统治权威
C.重振理学正统地位D.提升臣民文化素质
2024-05-1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德阳市高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卷-高中历史
7 . 从宣德时起,明朝皇帝陆续命中书舍人入阁,充当“书办”,一些无关要旨的视草或例行文字,无须阁臣亲笔,而是由“书办”代写,甚至一些重要机密文书,也由阁臣授意,而由“书办”执笔。这说明当时(     
A.内阁地位显要B.宦官专权严重C.批红之权旁落D.票拟权被分割
2024-05-1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市高新中学,安中分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明初学者的笔下,“华夏”一词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魏校“我太祖再造华夏”
黄珣“皇明之兴,高皇帝以神灵睿圣,不阶尺土而统一海宇,再造华夏”
胡应麟“元都平,四海清,鬼神受职,万方庭列。大藩置神京,汛扫风烟,混一区寓,再造华夏开文明”
A.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B.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大
C.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D.具有革故鼎新的政治寓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     
A.专制集权的强化B.印刷技术的提高
C.科举选官的完善D.世俗观念的盛行
2024-05-07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阶段性测试(定位)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
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
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3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