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对古帝王之治非常仰慕,认为“以仁心行仁政”非常必要,同时更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他曾对熊赐履言:“从来与民休息,道在不扰,与其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朕观前代君臣,每多好大喜功,劳民.财……深为可鉴。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他谕令户部:自古国家长治久安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见行垦荒定例,六年起科(注释: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朕思小民拮据开荒,物力艰难,恐催科期迫,反致失业,朕心深为轸念。嗣后各省开垦荒地,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法国传教士白晋在向国王路易十四上的奏折中如此称赞康熙:……他是自古以来,统治天下的帝王当中最为圣明的君主。”

——摘编自王钟翰《清史补考》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治国之道的主要观点,指出其代表性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在历史上受到尊崇的原因。
2021-02-0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康熙元年(1662年)始.清廷内部开始注意台湾问题。1681年.郑经(郑成功之子)病逝。康熙帝得到消息.立即决策用兵收复台湾.康熙说:"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1683年.清军取得澎湖之战的全面胜利。尔后.康熙帝又及时向台湾郑氏集团阐述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当年八月.清军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情况下顺利抵台.实现了统一台湾的大业。

——整理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清廷尽管攻取了台湾.但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遗患后世。施琅恳切陈辞.阐述利害.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能够统一台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决定坚守台湾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统一台湾后采取的重大举措。
2020-11-2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1-22高三上·江苏南通·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康熙帝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但也注重西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王胜军《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康熙帝作为统治者,有必要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阎大伟《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迫切需要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此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的西学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2-05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益多安。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秦始皇》

材料二   隋开皇十四年,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至灭亡。

          ——《贞观政要》

材料三   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至明,历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之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惟以不生事。

——《康熙朝实录》


(1)郡县制在全国推广始于何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唐太宗既“怜百姓”又“惜仓库”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康熙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以康熙帝时期满蒙关系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021-02-0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清代康熙帝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且颇有造诣,但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康熙称帝以后,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并负责监造天文仪器。他还曾向安多、张诚等学习几何学、代数学和天文学,向白晋、巴多明等学习解剖学。在此期间,传教士们还编译了满文《几何原本》《借根方》《钦定骼体全录》等书。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大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定名为《皇舆全览图》,该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理图册。第二项大工程是《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这是一套包括天文历法、音律学和数学等知识的科学著作。

材料二   通过《律历渊源》的编纂以及《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我们可以一窥其御用科学的本质。观象授时是皇权的象征,关乎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因此倍受重视。必须保证政治上合乎当时的“崇儒重道”的既定国策……钦天监虽然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皇舆全觉图》的测绘更多是满足帝王虚荣心的需要,在为欧洲人所周知之后,清廷却当作珍籍秘不示人。……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必须在皇权的严格监控下进行,他们不予许在汉人和蒙人的衙门内翻译任何科学文献。……康熙帝暮年,由传教士挑起的礼仪之争,最终导致他发布了禁教令。

——摘编自王杨宗《爱好科学的康熙,并没有引导中国走上近代科学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重视西方科学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限制科学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原因。
2020-11-03更新 | 1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秦始皇、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封建帝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康熙)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日:“为人君,止于仁。”又日:“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清史稿》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提及“百代都行秦政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始皇在制度创建方面的主要贡献。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此时的“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的理解。康熙帝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2021-02-0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康熙帝作为统治者,在增加文化软实力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但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对康熙帝西学观的影响甚大,决定了康熙帝对待西学的态度,决定了康熙帝虽然心仪西学,但从统治出发,就不能像彼得大帝一样,全面推行西学并变革社会。康熙帝把西学局限于实用的西学观是传统的实用理性和儒家正统思想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对于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限制和阻碍了西学的传播和发展。

——摘编《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与《论康熙帝的西学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王朝欲构建的“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及其紧迫性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康熙帝的西学观,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021-05-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0·浙江·模拟预测
8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五世达赖重修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皇帝还特派了114名汉族工匠前往拉萨协同修建。在藏汉等各族工人齐心协作下,布达拉宫得以顺利完成。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

——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三: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 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治理边疆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并分析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
(3) 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疆域空间,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分析总结从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践。②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思想文明,试分析儒家天下观的演变与新见。
2020-09-10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新高考创新卷》选考历史试题(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高士奇,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清代官员、史学家。早年家贫,康熙十年(1671 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随帝南巡,冬天解职归里,居平潮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又奉召入京,任《明史》纂修官。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出精考证、勤著述,共著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清吟堂全集》《江村销夏录》《扈从西巡日录》《经进文稿》《天禄识余》《随辇集》《北墅抱瓮录》《左传国语辑注》等;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尤以鉴贯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海十倍。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高士奇平日随侍左右,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

——根据百度百科改编


(1)根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士奇能在各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简要评价高士奇的个人成就。
10 . 康熙皇帝对西方科技十分关注,被誉为“科技皇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面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发展,康熙没有排斥西方文化,而是主张认真学习,为己所用。他不仅热爱自然科学,而且对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西方的宗教、文字、音乐、绘画都有了解。在用科学方式解决中西历法之争后,他重用来华传教士,不断引进西方科技人才,而且还在宫中设立算学馆,固定设立天文历法学校,并扩大招生。

——摘编自张云筝《康熙西学中用的思想与实践》

材料二   受传统夷夏观影响,康熙以及中国的士大夫对世界的了解比较欠缺,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重视经验和实用的传统科学认识方法在康熙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把传统科学“师法古人”的认识论原则即过分重视回溯古代权威的思想观点,维护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继承。

——摘编自闫大伟《康熙西学观形成原因浅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对西学认识的不足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2020-07-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