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3 道试题
1 .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庙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2 . 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这一时期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漂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

材料二   万历时,王世懋在《二酉委谭摘录》中说景德镇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3 . 有史料这样藐视17世纪苏州发生的新变化:“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对这一变化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发展极其迅速B.工商业市镇大量崛起
C.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4 . 丝绸生产中如纺织、养蚕、种桑等工序一直是妇女的工作,男性主要负责耕种土地。到了16世纪,江南地区的养蚕由家庭作业跃升为地区作业,除了妇女仍然为生产蚕茧而忙碌外,男性也在纺车前工作。这表明当时
A.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升B.民营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发生变革
C.市场扩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D.农业经营以自由雇佣劳动为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长安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千米,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城市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中国古代都城的典范。

——摘自《国家地理》

材料二   “……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篆宫,直到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东去乃潘楼街市,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布匹,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罢瓦。……内中瓦子莲花栅,牡丹栅……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摘自《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苏州)生齿(指人口)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织布机上的主要部件)而户纂(赤色的丝带)组(宽丝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上

材料四   (宋高宗)谕大臣曰……又曰“广南(广东南路)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海外各国商人),夷人肯来,动辄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哪座城市?与唐朝长安相比,该城市有何发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出现的新的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4)材料四中“广南市舶”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材料中称外国商人为“蕃商”“夷人”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和思想?
7 . 明中叶以后,出现了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进行生产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的本质特征是
A.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B.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C.工商业市镇日益兴起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8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手工业者技术高超B.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
C.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9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反映了明朝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手工工场规模大
C.经济作物品种繁多D.江南地区的多种经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明代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主人公宋小官被嫌贫爱富的岳父母抛弃,夫妻被迫分离,穷困潦倒。后来通过做生意,逐渐积累了巨额资金,就在南京凤仪门内,买了一个几十间房屋的大宅子,接回了苦苦等待的妻子。然后又和大多数商人一样,置买大量土地,依靠收地租,过上了富足悠闲的生活。

材料三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主人公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穷困潦倒的境遇?宋小官大量买田置地,是因为当时政府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