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明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该材料反映出(     
A.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动摇B.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C.工商皆本思想得到认可D.江南出现新的经营方式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缓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抒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

——摘编自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设厂热潮”的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原始社会晚期,中国的手工业就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西汉时期,在齐郡设置的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到明代前期时,官营手工业占用的工匠已多达三十余万人。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部门,同时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有着大量的发明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等;也有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各项技术,如冶金技术中的灌钢法;同时古代中国陶瓷、纺织、漆器等手工业中令人惊叹的精湛工艺水平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摘编自黄文莲《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无论城市的还是乡村的手工业,也无论是手工工场还是家庭手工业,大多是在商业资本的支配下徐徐发展。从1875年的磁州煤矿到1890年的大冶煤矿,在中国第一代的14家新式煤矿中,无一由原来手工采煤的土窑业转化而来。在商人包买主广泛控制下的手工棉纺织业,也无一演变为资本主义的机器纺织工人。中国近代手工业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一些手工工场开始使用机器。近代手工业的发展,始终以分散的个体生产为主体,没有摆脱“悉听小民自为”的家庭生产之境况。

——摘编自陈庆德《中国近代手工业的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趋势的内在基础。
2023-03-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校际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面表格是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雇工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和制瓷业等行业中开设了工场,使用庙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这类情况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6 . 据明代《黄溪志》记载的当地食俗显示,当地佣工“极贪口腹”,甚至会因伙食问题另谋他处,为此雇主向佣工提供的肴馔必须包含“鲜味”,每遇节候,“肴馔更为丰盛”,从而带动了鱼虾的畅销和交易的活跃,“故市中卖鱼虾极早,迟则不可得”.这反映出当地(     
A.雇工政治地位提高B.社会风气的恶化
C.商业管理日益规范D.市场化水平较高
2023-02-01更新 | 540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彩虹学校南校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四)历史试题
7 . 以下两则史料记录了 17世纪苏州丝织业的情况,从史料中可以推断明朝苏州丝织业出现的新特点是(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

我市吴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

A.生产自给自足B.自由雇佣劳动C.产品远销海外D.商帮控制市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摘编自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江南棉商强烈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挑战。江南棉商走出了一条既充满荆棘坎坷又富有竞争和进取,既蕴含着历史传统又富有近代意识的独特发展道路。交易方式上既有如交易所式的近代交易方式,也不乏沿街售卖的古老买卖形式,棉花品质判定上既有精准的数字标准化核定,也有完全依靠棉商经验的定夺,加工方式上既有先进的机器轧花,也有古老的人工轧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商业贸易所呈现的多元结构和转型形态。其演变的动力“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示范和挑战,也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密切相关,是外来冲击与内在逻辑的合力推动”。

——摘编自于新娟《挑战与机遇: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新变化。
2022-12-10更新 | 163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朱洪武课民种桑,盛泽开始有村落,“居民止五六十家”。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苏州)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嘉靖时,盛泽“居民百家,以锦绫为市”,开始成为四乡丝织品的集散地。清初发展更为迅速,户口日增,康熙时,“居民万有余家,蕃阜气象,诸镇指为第一”。明清时期盛泽还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汇集东庙”的现象。

——摘编自姚天祜《明清时期的丝织巨镇——盛泽》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丝织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对中国生丝的需求。《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对外贸易,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市场体系的扩大。从规模和影响最大的蚕丝业和织布业来看,几个乡村工业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也都得益于此。从19世纪、20世纪之交开始,在一些原始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传统的乡村工业开始吸收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在生产组织形式的演进方面,发生许多实质性的变化。不仅传统家庭经营组织的内涵发生改变,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包买商制度蓬勃兴起,各种类型的合作制也开始出现。

——摘编自于秋华《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盛泽镇兴起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乡村工业得以发展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