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8 道试题
1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呼声。两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构建新儒学体系D.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信念
2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021-03-24更新 | 689次组卷 | 23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五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想是(       )
A.经世致用B.工商皆本C.民主科学D.重农抑商
4 .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构建新儒学体系B.提倡知行合一
C.强调社会责任感D.重建伦理秩序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图:


材料二: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阳,天之德;阴,天之刑。天之近阳而远阴,大德而小刑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材料三: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二位思想家针对治国问题各提出什么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内容。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的思想与韩非子思想的不同之处,并说明顾炎武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
2021-03-1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木井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顾)炎武学有本原,博赡而能通贯,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牾者少。”这说明顾炎武
A.能广泛地获取实用知识B.注重所学知识的科学性
C.注重对事物的考据、佐证D.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7 . 黄宗羲认为,将来只有再立宰相。正名定义,把宰相来做政府领袖,不要由皇帝亲揽大权。顾炎武认为,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地方政治干不好,天下就大乱。二人讨论明代政治制度旨在
A.强调地方吏治的重要性B.反思中央集权的缺陷
C.探索当时中国政治出路D.批评君主专制的危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王夫之认为“读古人之书”,必须“揣当今之务”,“于其得也,而必推其所以得;于其失也,而必推其所以失”,这样才可以“为治之资”,达到为“当世”的政治斗争服务的目的。这说明王夫之主张
A.经世致用B.钻研古文经学C.格物致知D.启发民众智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顾炎武的学术笔记《日知录》注重考辩事物、制度的源流,引用材料多为第一手材料,并核对原文,注明出处。由此可知,顾炎武
A.主张文献和考古互证B.受到西方史学的影响
C.倡导学以致用的思想D.注重学术的实证研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明朝末年,有学者如此评论学派之间的争论:“持论高,而于筹敌制寇卒无实着。……未尝为朝廷振一法纪,徒以忮刻(褊狭刻薄)胜,可谓之聚怨……其无济国事。”基于当时的学风和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顾炎武主张
A.限制君权B.经世致用C.民族交融D.工商皆本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