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王夫之说:“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异情者,异以变化之几;同行者,同于形色之实”,“有欲斯有理”,“薄于欲者薄于理”。这表明王夫之
A.认为理欲统一于人的现实存在
B.认为天理是人欲的基础和前提
C.彻底批判儒家纲常伦理思想
D.提倡经世致用关注人的存在价值
2019-10-2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州市颚南高中2019年高三十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2 . 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规律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颐炎武
D.王夫之
2019-10-0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思想家王夫之说:“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其主张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循天下之公
③物质变化有规律
④唯物论
A.①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9-08-20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诸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学考选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这表明他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
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
D.认识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夫之指出,圣人“作《春秋》,明王道,内中夏,外戎狄”,正是华夏“自畛”以“绝夷”思想的体现。其根本原因无他,乃是因为华夏之民“贵”于夷狄。因此,华夏政权只能在族群内部“可禅、可继、可革”,至于夷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更不可能改变其现状,否则,只能导致天下大乱。

——刘立夫《王夫之夷夏之辨与民族爱国主义》

材料二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梁启超等部分维新人士被迫流亡海外。在此期间,西学的大量接触使梁启超的思想发生显著变化。1903年《新民丛报》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对民族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合族民族主义”,既强调在中华共同体内各族为统一之民族,并称国家要实现自强,需平“满汉之届,诚支那自强之第一阶梯也”。此后,以“保种救国”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博兴,试图通过“合国内本部属之诸族以对国外诸族”,“合举国四万万之心为一心”,提出新的中华民族应是“合汉合满合蒙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遂达“合族救国”之大成的目标。

——摘编自互联网《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和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并简析其共同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