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材料二 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他在《焚书》卷一中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也。”

——百度百科

材料三 船山(王夫之)视宇宙为一生生不息之历程。在这个历程里,气(物质)之阴与阳不断地融合,如是,气与理俱日新不已。这种哲学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理既只是存现于具体事物与制度之中,那么宋明新儒学视为社会之典范的“天理”,就根本不存在了。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在“理”的存现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据此推论,你认为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有何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李贽对“理”的认识并说明产生这一认识的经济和思想因素。
(3)材料三中王夫之对“理”有何认识?请用同时代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为材料三中“导致了大胆的反传统结论”提供佐证。
2 . 孟子位居“亚圣”,对儒学发展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学说的主要出发点在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来人人都有的,这是天生的仁、义、礼、智的根苗。因此,国君要把本性中的“善”加以推广,也就是推行“仁政”,实行“王道”。

——摘编自杨 宽:《战国史》

材料二   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命人编《孟子节义》,被认为有碍尊君的85章文字全部删除。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删去部分占全书近1/3。

——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孟子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分别阐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对孟子思想的发展。
2020-07-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考)
3 .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1)例举: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与西方出现了哪些杰出的思想家?(中、西至少各举两列)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的中国与西方有哪些相似的社会情形?

材料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举,在当时仅是将“百家”摈弃于官方尊奉的意识形态之外,对其在社会上自由发展则不予干预,未曾一概禁绝。在实际政策的制定上,仍然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虽然王朝治国并非纯用儒学,但由于形成了一套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选官和教育制度,故而儒家经学大盛于时。另外,汉儒鼓吹的“天人惑应说”也使专制皇权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儒学对王朝政治的影响。

材料三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实学思潮适应明末清初社会的变迁而兴起,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社会领域和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明清实学的精神首先表现在经世思想上,乃是锐意于社会改革的经世济国。与宋明理学家“凭是天崩地陷,他也不管,只管讲学”的避世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摘编自尚斌等《中国儒学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比较明清实学思潮与宋明理学主要的不同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史者垂于来今以作则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
A.史学应注重对过去的记述B.史学应重视“经世”功用
C.史学应遵循社会运行法则D.史学应突出史鉴的功能
2020-06-27更新 | 51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材料   明清之际王夫之的哲思直通近代思辨。王夫之肯定了世界的本体由物质性的“气”构成,论证了物质的不灭性,而且认为物质运动形态之间可相互转化,这种转化状态是无限的,但物质运动的总量则不会增减。王夫之将实地考察与古籍记载的神话传说相参照,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动物、文明发源于野兽的崭新结论。他推测“中国”以外另有发达古文明;又提出“文化中心转移”论,认为请文明“袁旺彼此选相易”。他认识到“中国”并非世界之中心和全部。他认为在人的主观意志之外,存在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建立“势一理一天”合一的理性主义历史哲学。王夫之指出,一个新制度的产生,必然要在旧制度的母体内孕育许久,而一个旧制度也会在新制度中残存长时期才能根除殆尽。

——摘自冯天瑜《超前200年——王夫之的哲思深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主要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2020-06-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王夫之(1619—169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读通鉴论》具有丰富的史学思想。王夫之不信“正统”论,“五德始终说”等传统历史观,主张“趋势更新”。

反对“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同时,王夫之主张“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所谓“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理”就是历史发展规律。“理势合一”就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一致性。除此之外,王失之认为治史应该“垂于来今以则”,批评宋元以来“浮谈”的学风,主张“求适于用”。在民族观上,王夫之认为各民族之区域、气质、习俗都不相同,故不可共处,主张对少数民族应“暴则惩之。顺则远之,各安其所,我不尔侵,而后尔不我虐”。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史学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的史学观。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试评价王夫之史学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王夫之将“天下”与“中国”相对而称。他说:“故吾所知者,中国之天下。”言下之意,世界上还有他所不知的中国之外的天下。这表明他
A.弘扬了人类进化史观B.突破了华夏中心观念
C.论证了物质的不灭性D.超越了民主思想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历算,有一定的研究,对明末传入的‘西学’也有所评述……他对经学非常熟悉,在大量以经学笺注为形式的作品中阐发自己的新观点,并自称‘六经责我开生面’。”这里的“他”指的是
A.黄宗羲B.顾炎武C.王夫之D.康熙帝
2020-05-03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浙江省衢州、湖州、丽水三地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0·浙江·一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谈及中国古代某一位思想家,清代学者刘献廷评价“其学无所不窥,于《六经》皆有说明。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顾炎武D.王夫之
2020-04-22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超级全能生”2020年3月高考选考联考历史试题(C)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王夫之主张生和义的统一,强调志节对人生的意义,认为人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轻视生命生活是不行的,但人的生命生活不依据道德准则也没有价值。他认为物质生活欲求是“人之大共”,“有欲斯有理”,道德不过是调整人们欲求,使之合理的准则。这种认识(  )
A.体现了“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
B.具有反封建主义的启蒙思想因素
C.是朱熹“理气”思想的继承发展
D.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正统思想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