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顾炎武看来,朱熹的学说、乃至整个宋明理学是汉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看,因此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的。据此判断,顾炎武
A.学术思想充满矛盾B.反对异族统治
C.推崇程朱理学思想D.强调经世致用
3 .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讨论问题是在肯定“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尊无二上”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故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学说所讨论的重点不是政体,而是治道”。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A.提出建立民主政治B.未摆脱时代的局限
C.主张天人合一D.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2021-03-24更新 | 687次组卷 | 2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重修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B.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影响广泛
C.王阳明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D.政府重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道∶"古之人君未尝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利源塞,而必损于民。"这一观点阐述的是
A.农商皆本的合理性B.广纳财源的强制性
C.让利于民的重要性D.政府干预的促进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郭英德在(《明清文学史讲演录》)指出:“作为‘人师’的顾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两方面,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人格典型”。这突出地表现在,顾炎武倡导
A.所有人都要遵守“三纲五常”B.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C.“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朴实学风D.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读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他到过许多州县,进行实地考察,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材料体现的顾炎武的思想是
A.礼法并施B.无为而治C.本心体悟D.经世致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仁者爱人”理念,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首先旨在解决百姓的生活,“故明君制民之产”“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而其思想的核心是“民为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为民表率,争取民心,“保民而王”,反对与民争利、驱民耕战。同时,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晚明诸老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皆抱一种彻底革新之主张;而其立论根源,皆能从民权方面着想。尤其是梨洲、亭林两家,他们均有极详明方案。大抵梨洲注重提高相权与清议之地位。其理想中相权与清议之实用,大体有似近代西方之责任内阁与国会。梨洲谓自秦以下国家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故主以最高行政职权操诸宰相,而“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而公是非存于学校。此等议论,皆从政治组织之最高机构上立论。而亭林则注重下层机构,尤行着眼于县行政与地方自治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主张。
(2)请分别写出材料二中“梨洲”、“亭林”的代表作品,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二人“革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方案的不同。
2020-11-1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这体现了顾炎武主张
A.批评科举,否定专制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人尽其才,抨击儒学D.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2020-11-1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顾炎武《日知录》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主张在雁南、雁北发展纺织业;在西北山泽地区开采矿产;在东南沿海通市舶,发展海外贸易。

材料三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

——《清史稿》

材料四   黄宗羲在政治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与“独夫”,宣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面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是非”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法治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主张的进步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