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条约之殇
某同学通过编写“三字歌”的方式学习和记忆历史,下面是他针对中国近代三个不平等条约编写的“三字歌”:
第一首
英国人,起争战。求议和,在下关。
五口通,港岛占。____,失主权。
最惠国,裁判权。居租地,有特权。
坏主权,进程转。入市场,独行断。
第二首
众列强,条约修。新增加,通商口。
____,长江游。可通商,教传授。
赔白银,内地游。清政府,变结构。
洋务兴,技术求。现代化,步始走。
第三首
明治后,日本强。侵朝鲜,灭北洋。
清政府,应约往。割台湾,赔银两。
开口岸,____。侵略深,瓜分狂。
国事艰,改革忙。各阶层,救危亡。
问题:
(1)请将“三字歌”补充完整。
(2)三首“三字歌”分别对应哪些不平等条约?
(3)依据上述“三字歌”,评价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2019-10-1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等级考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
2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以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因此有些历史事件,时间越久其历史价值越大,甲午中日战争就属于这类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天皇在宣战诏书中说: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所以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其次,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不断地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

——雪珥重《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宣传战》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2014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铁牛和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晏阳两位画家有感于甲午海战,创作出了令人深思的《甲午之殇》(下图)。在构图布局上,画家大胆创新,选择“致远号”的舰首作为画家的主题形象。画面大胆采用红与黑为主调,红色象征着残酷、壮烈、是血与火的固有色,黑色象征着凝重、死亡和庄严。画作浓墨重彩,大有水墨韵味,既是写实的需要,也是虚与实相衬的需要。看完油画使人倍感鼓舞和力量,使我们更加坚定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天皇颁发诏书的意图是什么?如何认识其宣传手段?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没有赢家”?
(3)根据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2019-10-01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3 . 中国经济地位变迁

材料一   公元960—1280年间宋王朝的集约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在此期间人均收入提高了1/3,而人口几乎增加了1倍。到了13世纪,由于水稻种植的广泛发展,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

材料二   中国在之前的近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19世纪90年代,他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1895年。

——以上材料均出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问题:
(1)导致13世纪时,中国3/4的人口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原因有哪些?
(2)1700—1840年间人口增加了3倍多,但人均收入并没有下降的原因何在?
(3)至1895年,美国经济何以能超越中国?
(4)怎样看待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2019-01-30更新 | 1710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全国卷3参考版)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开罗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意义何在?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感情?

(3)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6 .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义和团)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抛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意思是“把各国一概认为是小人坏人”),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1)材料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针对这一事件,袁京卿的设想是什么?
(2)依据材料,概括袁京卿认为自己设想可行的理由有哪些?
(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袁京卿设想的认识。
2014·上海·高考真题

7 .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

(1)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

(2)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3)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2016-11-27更新 | 1327次组卷 | 6卷引用: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可以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因于当时中国生产力的落后,毕竟,中英对抗是近代工业国家与原始农业国家的对抗,军事技术的时代差距是任何因素都不能弥补的。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能归因于当时中国生产力的落后了,因为当时的中日两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靠购买西方武器来打仗的,就财富和金钱而言,中国甚至要远远超过日本。
材料二: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曾说:谁掌握了海权,谁就掌握了历史的命运,海权是通过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来决定的,而海上决定性会战的胜负是由交战双方的战术火力强弱决定的。
材料三:许华认为:“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根本就不懂海军战术,在北洋海军的战役指挥方面,明显存在着极其严重的失误:一是在黄海海战中采用了极为不利于实施战场机动与发扬火力的错误阵法与错误战法,造成北洋海军在海战中损失惨重。”杨志本则认为:如果北洋舰队也摆出“单纵列”队形,和日本联合舰队形成同向异舷交战,战役的过程和结局就可能完全改观了。
材料四:中国的“洋务运动”却违背了军事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在“中体西学”思潮的误导下,错误地采取“单骑突进”的方针,企图在整个腐朽的社会系统中培植出一个现代化的军事子系统,致使北洋海军——这个现代化军事子系统非但得不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支持,反而遭到其他腐朽的社会子系统的侵蚀,而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最终在与外部强敌的碰撞中粉身碎骨。
材料五: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最早受挫于“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则是“甲午战争”惨败,这场惨败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长期动荡,把中国现代化进程逼入坎坷凶险的途径,并差点使我们民族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万劫不复!

——以上材料均摘自2010年10月9日《文汇报》


(1)材料一中所述中国“靠购买西方武器来打仗”最早始于何时?为改变此种状况,国人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其代表为何?
(2)材料一认为“当时的中日两国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就财富和金钱而言,中国甚至要远远超过日本。”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材料二和材料三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对中国造成的深远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9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习能力诊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