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政府投资或派拨各省,产品由各地官府备款具领,或按交海军使用而抵扣军费”,此后造船所用材料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些变化反映
A.企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B.清政府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该企业管理制度趋向规范
2021-05-01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017-07-06更新 | 3822次组卷 | 82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新课标卷)-第28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部分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间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积极回应世界文明潮流的结果。它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下列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
C.地主阶级危机下的自救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2023-06-0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部分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者间矛盾的产物,又是中国积极回应世界文明潮流的结果。它是一场地主阶级领导的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革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据此,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最准确的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B.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地主阶级危机下的自救D.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
6 . 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状况,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3)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学者对洋务运动的研究基本上定位为对反动统治的维护。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围绕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学者进行全面探讨。此后亦有学者将洋务运动史的研究向中国社会生活变迁、思想解放等领域扩展。这一变化(     
A.带有浓厚意识形态研究特征B.突显史学研究角度的多元化
C.缺少对洋务运动全面的观察D.否定了先前史学研究的成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积极开展“修约运动”,废除幕府时期和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与西方的平起平坐。而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却没有提出修约和废约的要求,抱定的目标依然是“以夷制夷”。这反映当时清朝统治者
A.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B.缺乏世界的观点看变化
C.依然坚持闭关锁国政策D.对资本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样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A.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B.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D.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奠定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