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材料中的“此项运动”
A.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B.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C.充分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D.始终未能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
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2016-12-12更新 | 61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一级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蒋梦麟在《西潮》中说:“中国一度非常讨厌西方文化,她惧怕它,诅咒它,甚至踢翻饭桌,懊丧万分地离席而去。结果发现饭桌仍从四面八方向她塞过来。”材料所反映的这种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突出表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清朝官员袁昶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春秋之时已有明约,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如今攻使馆,要开杀戒,一背礼义之道,二背国际公法。拳术不可恃,外衅不可开,杀公使,悖公法,事将不可收拾。”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确切信息是
A.袁昶反对利用义和团来抗击八国联军B.袁昶注重用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作为依据
C.袁昶的观点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D.印证了当时八国联军有灭亡中国的野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都存在着某种幼稚病,要么将主要目标集中于反对封建势力,对帝国主义抱有一定程度的幻想;要么缺乏必要的反帝斗争的策略,对帝国主义本质认识不清。属于后者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8 .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运动D.义和团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
2016-11-27更新 | 402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6届福建四地六校高三上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曾担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曾说:“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运动,其目标是使中国强盛起来,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这个运动应当是(     
A.义和团运动B.禁烟运动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