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抗日战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准确分析了中国国情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
A.主要波及中国南方B.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D.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我国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再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帝——救亡”……。据此判断,“五四”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
A.迷信落后B.爱国进步C.救亡图存D.正义理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的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教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     (          )
A.太平军B.义和团C.清朝士兵D.北洋新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型的“世界大战”。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
A.义和团运动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D.卢沟桥事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辜鸿铭在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时指出:“……运动的产生无疑应归于特殊的地方举事,它脱离了原有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一种更富于攻击性的、好战且完全失去控制的狂热,无论是对于朋友还是对于敌人,都构成一种灾害。”材料重在表明该运动
A.一直受清政府的默许和支持
B.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色彩
C.体现了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
D.给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打击
16-17高一上·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天津一月记》中记载:“素不安分之徒,或投坛附和,或仿效装束,鱼肉良善……奉教者皆扮成假义和拳会,各处寻仇杀人,北京西城尤多。”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清末反洋教斗争促进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B.义和团具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
C.因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向津京地区扩展
D.义和团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成分不纯的现象
10 .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