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22-23高二下·安徽蚌埠·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为筹措镇压太平军的军费,清政府接受地方官员的建议,开征厘金。户部初定的费率为“百取其一”,但各省督抚和统兵大员们以“就地筹饷”为名各行其是,厘金抽取的费率低的仅有0.45%,高的则达10%之多,抽取办法也是五花八门并无规制。这表明(     
A.开征厘金解决了军费问题B.地方督抚的离心倾向加剧
C.清王朝中央权威面临挑战D.太平天国加速了清朝灭亡
2 . 下图是20世纪初德法两国发行的明信片《进军中国》。其反映的事件造成的影响是(     
A.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绞杀B.中国开始面临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
C.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中国出现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做法
2023-02-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如图是近代中国某一重大革命事件形势图。据此判断,该革命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所示为义和团的一幅揭帖,它反映了农民(     

拆铁路,拔电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阁中原》揭帖

A.朴素的爱国情感B.科学的指导思想
C.正确的阶级观念D.高明的斗争策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孙中山评价义和团运动:“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的这一评价说明义和团运动
A.促使列强改变了对华政策B.延长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C.使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6 . 下图为《1840-1900 年中国重大史事示意图》。下列全面概括出示意图内容的是(     
A.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B.清朝统治阶级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C.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进行努力
D.农民运动因为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7 . 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这些斗争反映了(     
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同治八年(1869),山东冠县梨园屯教民在传教士的怂恿下,分割了本村玉皇庙及附属义学公产,教民在分得部分地产后,随即转让给传教士修建教堂。这引发非教民一方的强烈抵制,展开了长达近30年的诉讼和斗争,这就是“梨园屯教案”。在此事件中,传教士不仅怂恿教民,还胁迫或勾结地方官员,因此获得官府的偏袒而占据上风。材料说明(     
A.西方教会势力扩张激发了义和团运动B.中外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地方官员偏袒传教士体现清政府腐败D.列强瓜分中国导致传教活动性质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晚清某告示写道:“窃有天主教,由咸丰年间,串结外洋人,祸乱中华,耗费国帑……今以上天大帝垂恩,诸神下降,赴垣设立坛场,神传教习子弟,‘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该告示出自(     
A.太平军B.维新派C.义和团D.革命党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