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某同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省略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有学者在谈到辛亥革命时说:“归根结底是时代变了,社会变了。变了的时代,变了的社会诉求,势必引起整个社会更大变化。它有欧美式坐标和现代化的成分,因此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该学者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序幕
B.使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具有了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中国近代学制中.1904-1922年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这种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22年)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A.体现了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B.印证了民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C.说明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D.反映出平民人格与精神塑造被重视
4 .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B.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2020-12-07更新 | 1727次组卷 | 83卷引用: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5月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展示了一幅如此光怪陆离的纷繁景象,以致我觉得:诸如外来帝国主义、西方影响或资本主义及封建剥削等局限性的理论,都无法对之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变化的动态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选取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材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6 . 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联合会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与会代表成分十分复杂,革命派与立宪派占有几乎相等的席位,另有少数旧官僚和封建士绅。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在南京成立。临时参议员中,同盟会会员30人,立宪派不足10人。这一变化反映了
A.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原则的切实贯彻D.革命形成坚强领导核心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到明清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中,不管当时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在二级和三级,还是四级、五级之间往复交替,县都是最低一级地方行政组织和区划,且数目变动不大,大致都在一千个以上。同时,历代封建王朝都通过设置职能性官员来分解地方高级行政组织的职权,但县级行政却始终集赋税、司法、治安、教化于一体,全能而完整,并且县的建制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地区间差别较大,国家大事千头万绪,单单依靠一个人或一个权力核心,是难以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治理的。县级政府是封建国家的基础,职能齐备,担负着贯彻执行朝廷的法规政令,向朝廷提供度支、物资及兵源任务,承揽着平赋役、听诉讼、兴教化、劝农桑、敦孝道、整饬风俗、鼓励节俭、祈神祭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切具体事务。封建中央政府通过县级政府这些国家结构中最基本的政治单元,可以有效地实现对整个国家的控制与治理,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摘编自自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县制以“官治”和“自治”两种基本模式的相互排斥与结合为主轴的演变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近代县制改变了县以下不设治的制度,建立了区乡一级行政以及准行政性质的保甲组织,为国家行政深入农村基层、改变乡村社会的无序状态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近代县制在国家行政与民主制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县级行政处在官治与自治的结合部,同时又与府厅州同为上级地方自治团体,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县的行改地位,使之在建立地方自治、加强地方权力、减少行政层级等方面,处于枢纽的位置。当然,近代县制改革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始终未能建立起现代的县级行政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且县级政府组织机构开始出现冗胀倾向;没能解决对“官治”县级行政的民主监督问题;始终未建立起统一的县级财政系统,乡镇一级财政往往是个空架子,乡镇、保经费及部分县办事务经费始终靠临时或固定性摊派维持等。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级地方行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县制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