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种由战争而造成的变化意味着中国主权的丧失。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开始冲击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因素的发生和发展让出了地盘。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摘自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材料三   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重新燃起新的希望,深信目前的处境尽管艰难,但这种状况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前头。辛亥革命与前此的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概括这场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曾国藩上该奏折的背景及其根本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的理想和目标”与“新的社会力量”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部分的成功”的原因。阐述辛亥革命在政治上取得“部分的成功”。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摘编自林觉民《与妻书》(1911年4月24日)

材料二从自由、民主、权利,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国的国际地位调整这三个方面重新审视一百一十一年前的辛亥革命,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中国民族之重光,是先前散沙一盘的高光时期。不论此后的路多么曲折艰难,辛亥革命所开启的新路依然是中国必须沿着继续走下去的车辙。

—摘编自马勇《一百一十一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之重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觉民写这封信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民族之重光”的依据。
2024-01-12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叶以来华中(尤其是中心城市武汉)出现的新的经济结构、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遵循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辛亥首义绝非一颗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首义之城”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据1912年《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首义的时间及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4 . 孙中山在庚子年趁北方之乱发动惠州起义曾失败,辛丑年之后“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而此前举国舆论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造成这种现象的背景之一是
A.士人阶层的价值认同发生变化B.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深入人心
C.立宪派对新政由希望到绝望D.清王朝完全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舆论大都认为这与俄国未行宪政而日本实行了宪政有着密切关系。迫于形势和舆论的压力,清廷派载泽等五大臣分赴日本及欧美各国“考察政治”。次年,他们向朝廷密陈实行立宪的三大好处,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建议朝廷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以便安抚人心,稳定大局。1906年,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受到立宪派的欢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院不得干预君主。1911年,清廷宣布成立“皇族内阁”,暴露出“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清廷变得更为孤立。辛亥革命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宪制”的尝试最终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预备立宪”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影响。
2021-08-23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6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辛亥革命后的十多年间,各种“主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类报刊的头版头条充斥着各色各样的政纲、政论和宣言;过去被政府严禁的政党组织,这时竞相宣告成立。辛亥革命后出现的这些变化
A.体现出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
B.有利于国民的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
C.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推动了清末民初社会风俗习惯的根本变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在西方文明的启示和中西国力对比的强烈刺激之下,1909 年和 1910 年清政府分别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府厅州乡地方自治章程》和《京师地方自治章程》等地方自治章程,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实行自治的地方机构设议事会、董事会。地方自治机关具有相对独立的权限,可以行使一定程度上的立法权和行政权。议事会有权制定本区域的自 治规约、议决事件。清末地方自治的筹办和实行无疑是利国利民之举,既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改革地方制度的尝试,是清末政制改革潮流中的一支。同时,地方自治的开办对改变基层农村的落后状态、促进文明、开启民智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当时实行地方自治的社会基础尚属薄弱,各省筹办的地方自治很多有名无实,反而形成了一些流弊。

——据陈云生《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编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地方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020-09-25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盟会的成立,兴中会和华兴会的携手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是主导。而这种主导作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号召力。孙中山通过发行股票、贷款、义捐等多种渠道募集资金,截至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共募集经费约140万港币。武昌起义胜利后,著名华侨陈嘉庚还以个人名义直接汇给孙中山五万元捐款。孙中山由此感慨:海外华侨“捐助军饷者,络绎不绝,共和前途,实嘉赖之”。

——摘编自龚铭、张道有《中山先生的一天》等

材料二   “周恩来同志领导南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使“我们异常兴奋”,南昌起义打起了一面旗帜,树立了一个榜样,鼓舞全党都要这样来进行革命。为制定土地政纲,起义领导机关曾几次进行过讨论。尤其是彭湃在海陆丰的丰富的土地改革的经验,在南昌起义后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土地革命也是受惠于南昌起义后的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据统计,除了已经遇难的叶挺和间接参与者叶剑英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授衔的十大元帅中,参加南昌起义的就有6人,在十位大将中有2人,在57位上将中有5人。

——摘编自樊安群《对南昌起义历史意义的重新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所作的贡献,用一句话概括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南昌起义爆发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1-05-05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议会与政府争夺“脱欧”主导权部分议案

名称主要发起人下院投票时间内容投票情况
《2018年欧洲联盟(退出)法》第13节多米尼克·格里夫(保守党)等2017年
12月13日
英国政府的“脱欧”协议需经过议会表决309票支持
305票反对
政府藐视议会动议施凯尔(工党)等2018年
12月4日
英国政府在未公布“脱欧”协议法律意见一事上存在藐视议会行为311票支持
293票反对
《财政(第三号)法令》修正案伊薇特·库珀(工党)等2019年
1月8日
英国政府在硬脱欧情况下一些征税权力需要获得议会许可303票支持
296票反对
排除硬脱欧修正案卡罗琳·斯佩尔曼(保守党)等2019年
3月13日
英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无协议脱欧(有法律约束力)312票支持
308票反对
议会决定脱欧议程修正案奥利弗·莱特温(保守党)2019年
3月14号
议会在20日当天可以决定下院脱欧议程设置314票反对
312票支持

——何 韵《脱欧背景下的英国政府、议会和政党关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议会与内阁关系的变化。

材料二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同样确立了责任内阁制,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分析其目的,并比较中英两国责任内阁制的不同。
2021-02-0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我们考查19世纪末叶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做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

——摘编自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是现代文明所赐》

材料二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

——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

材料三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胡明概《浅谈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昌起义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依据。
2020-12-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