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就已经形成。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一词所表达的概念,从清末到民初,经历了“约指华夏~汉族”到“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     
A.现代民族国家已经最终形成B.民族概念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完成
C.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表征D.56个民族是一家观念已深入人心
2 .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次年在地方各省筹设咨议局。《咨议局章程》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州县选举产生,有决议本省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权力,又规定地方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咨议局的设立,从侧面反映了(     
A.中央地方的权力制衡B.民主政治的首次实践
C.立宪派掌握地方实权D.晚清社会的制度转型
2023-11-26更新 | 574次组卷 | 10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变化的开始,也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应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是基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这一角度的。下列选项最能从政治结构转型角度说明近代史自“辛亥革命开始”的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推翻了清王朝反动封建统治
C.开始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尝试D.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4 . 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
2023-11-12更新 | 385次组卷 | 3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B.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D.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2023-10-17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华迈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一次自救运动,也是一次“自掘坟墓”的改革。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2023-10-17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海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20世纪初,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等,皆直接参与过辛亥革命运动。武昌起义后陈独秀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的秘书长。朱德称他自己“就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这表明辛亥革命(     
A.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干部条件B.能够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使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更加严密D.推动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8 . 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的新闻报道。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义和团运动
9 . 1894年兴中会成立,孙中山在其反清宣传中,有许多诸如“鞑虏”、“胡虏”、“异种乱华”,要将其“杀灭”、“诛绝”、“逐满独立”等激烈的言辞。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开始重新解释其民族主义并适时提出“五族共和”,孙中山的转变主要是基于(     
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B.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D.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5年,《民报》以同盟会机关报的姿态亮相,其首先在各地知识分子和青年教师学生中秘密传阅,随后逐步扩散到社会大众。倾向革命的官兵“从头至尾,读得滚瓜烂熟,见人就一段一篇地背诵”。《民报》因此常常供不应求,多次重版,最高发行量曾达17000余份。这表明(       
A.民主革命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
B.新式教育推动革命进程的加速
C.三民主义思想被民众普遍接受
D.社会舆论已能够影响政治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