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由此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孙中山先生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在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

——习近平2021年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第一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

第三、四、六章.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第五章.国务员(内阁总理)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发动的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略战争。(至少列举四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斗争或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斗争或运动都是失败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及所体现的原则?
2024-01-2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期以来,以中国“天下观”为基础建构出的“世界体系”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天朝思想家们的“天下”式的空间想象开始发生动摇。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发始于甲午战败后,一些国人逐渐萌发民族意识,使得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在中西思想的交融下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次提出了国内各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主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开始被普通大众了解并接受;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推动中国民族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

——摘编自唐建兵《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嬗变与走向》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运动期间工人阶级的作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走向实践创造了有利的阶级基础,再加上在此前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中国民众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对西方列强的普遍失望与拒斥心理,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摘编自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张海鹏主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简述辛亥革命的实践结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向实践的有利条件。
2023-12-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政治变革。与前两次政治变革相似,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两次政治危机的爆发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导致近代中国进入了十年军阀混战的时期,共和理想破灭。

——摘编自周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根本困境及启示》

材料二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妇《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任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并简述其颁布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文化革命。
2023-08-10更新 | 98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红河州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并且“用人之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

——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的局限性。
(2)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何体现民主。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根据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和历史地位。
2023-07-21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8课·辛亥革命之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堂例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在为《民报》所写的复刊词中说:“余维默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旧民族、日民权、日民生。”这是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民族”、“民权”、“民生”这三大问题的提出,帮助人们从千头万绪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抓住了要点。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研究》

材料二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命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么遥远,于是慢慢从痛苦的经验中,发现此路不通,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中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

——摘自林伯渠:《证再三十年》,延安《解放日报》,19411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在当时的中国为什么是“一种最进步的思想体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7 .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革命活动简表

年份革命活动
1894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905联合各革命团体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系统提出三民主义思想
1907发动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
1911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辞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倡办实业,宣传民生主义
1913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 
1915发动讨袁的护国运动
1917建立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在广州建立政权
1922与中国共产党代表李大钊在上海会谈
1923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宣布建国主张。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
1924在广州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建立黄埔军校;发表北伐宣言,誓师韶关准备北伐;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寻求国家统一,主张速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举例说明孙中山“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材料二   从组织兴中会起,孙中山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主张民权,就是顺应世界的潮流。”孙中山强调:“余之从事革命,以中国非民主不可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就民权思想而言,孙中山的“主权在民”的理论“三权分立”的思想,代议政体和民主共和国方案,完全是从“欧美之学说事迹”中学来的而“民为邦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及“中国古时举行考试和监察的独立制度”等,则显然是“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不满足于欧美资产阶级国家的“三权分立”,提出了“五权宪法”的学说孙中山对新生的苏维埃国家制度,却作了很高的评价明确表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


(2)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依据材料二,以上对孙中山民权平等思想的两种认识,你倾向于哪一种?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8 . 读图旨要,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问题导引,观察地图,武昌起义为什么事出偶然却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2021-10-22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地图册-第18课辛亥革命
9 . 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巩金瓯》,清朝国歌。1911104日颁行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即巩固的意思,金瓯在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自刘锦藻《清朝继文献通考》第二册

材料二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国交之事,由君上亲裁;司法之权,操诸君。

——摘自《钦定宪法大纲》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那时革命党人有着革命的决心,却提不出一个彻底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中许多人并未认清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甚至天真的认为,他们既然以西方为学习榜样,就一定能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摘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的……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力量的严重不足,故虽经历许多曲折,还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孙中山主要得到了海外的中国商人和洗衣工人的支持。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他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

——摘自(美)费正清《评中国和日本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歌词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合?并简要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后中国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