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的相见礼为疏拜礼,拜神佛、天地、君主、上级、父母长辈等均用此礼,这种旧礼制浸透了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规范。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礼制进行改革。当时铁路沿线地区不少县志上都有记载:“民国以来,相见均行脱帽鞠躬礼,而长揖、请安之俗遂废”。随着铁路的延伸,西式婚礼不仅在上海、广州等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的城市中推广,铁路沿线的乡镇及农村,推行文明婚礼的也逐渐增多。如南满铁路线上的铁岭县,“近年又多行文明式结婚。延里中之长者为证婚人,设礼慕于堂,并设证婚人、介绍人、男女主婚人及男女来宾位次……证婚人展读证书,为之(新婚夫妇)交换饰物,新郎新妇行相见礼,随盖章,证婚人等依次盖章,作乐,唱歌,礼成”。在婚俗方面,沪宁铁路“路局中人为了人情味和生意眼”,率先推出“蜜月车”,把车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尽量为新婚夫妇提供方便。

——摘编自张之敏《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社会文化史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助推了中国日益觉醒的、参与国际化的民族主义。梁士诒、顾维钧等人力主参战,强调参战可以使列强重视中国,促使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且一旦协约国获胜,中国也将以战胜国身份收回战败国德国等在华特权。在他们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于1914~1915年三度向英法表态希望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但未获支持。191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协约国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英法态度转变,希望中国派遣劳工赴欧洲从事战勤及后方保障工作。为此,梁士诒为北洋政府谋划了一个“以工代兵”的良方:“中国财力兵备,不足以遣兵赴欧,如以工代兵,则中国可省海陆运输饷械之巨额费用。而参战工人,反得列国所给工资,中国政府不费分文,可获战胜后之种种权利。”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材料二   有关史料记载,中国自1864年到1913年的50年中,共计输出695.5亿两,输入932.4亿两,入超数达236.9亿两。国内实业不兴,失业人数日益增多,社会动荡。此时华工赴欧计划的提出,一方面为协约国提供了丰富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缓解国内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

——摘编自姚娜《一战期间中国政府派遣华工赴欧动因析》

材料三   首先,华工赴欧参战,既充当了北洋政府寻求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又为中国后来参战创造了条件,进而为战后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供了良机。其二,华工成为百年前中国的政治精英们实现国际化战略以及国家认同理念的重要环节。华工在参战之余,接触到了欧洲先进的文明及科学技术,也受到西方自由民主法治思想的熏陶,他们开始自珍自爱、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回国后,他们成为西学及实业知识的宣传者,有的还转变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其三,华工爱国自强、勇于献身的情操,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后来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的知识精英们,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邓小平,均在留法期间确立了自己为之奋斗终生的革命理想。1919年中国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的新式工人运动,皆同一战赴欧华工有密切的关联性。

——摘编自王平贞、赵俊杰《一战百年:华工赴欧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赴欧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工赴欧的影响。
3 . 据民国时期《申报》记载:“兼省长阎锡山以国民学校原为儿童略识字,能通晓告白、报纸等而设,然查所选教材皆为文话,于实际上甚不适用,因拟将小学所用课本一律改用白话,俟征集妥协编辑完全后,即敕令一律改用云”。这一记载可说明(     
A.阎锡山强烈支持新文化运动B.新文化运动广受社会基层的拥护
C.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白话文运动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幸而……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此处“吾国工业千载难逢之机会”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出台发展实业的法令D.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广泛传播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据严中平等人编著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记载,1916年,中国棉纺织业每生产--包16支纱可获利7.61元,1917年升到36.93元,1919年达70.65元。材料现象说明
A.晚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民族工业的竞争力提高
C.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D.民族纺织业的发展迅速
2021-09-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6 . 据历史记载,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在国内首创用经理制代替承包制的企业制度,以及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的人才录用制度等;穆藕初在德大纱厂建立工程师制为主、工头制为辅的新型体制。这说明近代民族资本家
A.重视企业的生产环境
B.关注企业的管理创新
C.实现了实业救国的抱负
D.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甲午战争进一步瓦解了我国的自然经济
B.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
C.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
2019-08-12更新 | 88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3-2014年河北容城中学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老农答道:“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也大大超过了法国,在华的地位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错误的是(       )
A.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B.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经济侵略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