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

材料二   16882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十八世纪是一个“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伏尔泰反对基督教,主张“没有迷信、没有荒诞传说、没有亵渎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   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在191711日写的《答吴又陵(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要义。
(2)结合所学,探究对材料二中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原因分析应考虑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态度。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3 .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知识分子既从西方文明中看到了新希望,又注意到了西方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道德伦理论丧问题。他们力主中西调和,在西方科学、物质文明和东方伦理、精神文明之间寻求平衡。这一主张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态势B.救亡图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
C.知识界对中外文明的反思D.马列主义思想方法广泛传播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启近代译书新纪元伊始,所译之书的数量、种类及发行渠道的增加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承形式。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众感觉极大兴趣的是“夷务"或“洋务",亦即是西洋的实用科学,声光电化、船坚炮利等。而对“变法改制"“民主自由"等类话题不感觉到兴趣。但是中日战争失败后,人们的兴趣突然就转变到了西方式的“变法改制"这一边来了。当然,洋务的重要性仍旧,但社会的兴趣已经转到了“变法改制''这边。以后遂有“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但民众关注的焦点仍然在此。这一主题开始自1895年后直至辛亥1912年前后,约十六七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915日,其标志就是陈独秀在其创刊编辑的《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期的《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论,后来他本人将其概括为“科学与民主”。新文化运动发起之后的短短几年内,各种主义平地而起。

——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前期学习西方内涵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前期学习西方内涵变化的主要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摘编自胡明概《浅谈辛亥革命》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目的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三个响亮的口号∶个性主义、科学、民主。新文化运动中,他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的原因。
7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 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判断
A.中国与欧洲近代化模式基本一致B.中国近代化道路环节不全
C.中国近代化是从变革人心开始的D.中国近代化实践次序倒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
A.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新文化运动初期,追求“独立人格”和“个性解放”成为反对旧礼教的思想武器;但伴随着运动的发展,“改造社会”、“建设新社会”被思想界逐渐提到了突出而重要的地位。这种变化可说明
A.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初步具备B.思想界已形成了救亡图存方式的共识
C.当时知识分子们认清了中国基本国情D.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2020-06-1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10 .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定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和文化作为新秩序的基础。”材料中“新知识分子”倡导的运动是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