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时期中国城乡妇女中,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基本被丈夫、子女、公婆占据。清末到民国的大时代风潮中,她们了解外部世界很大程度是通过亲眼观察和亲身体验获得的。

翻看一本破旧不堪的《良友》杂志,或是目睹县城大街上招摇过市、惊如天人般的洋学堂女教师(齐耳短发和凸凹有致的新款旗袍);或是一块芬芳扑鼻的“裕茂牌”香皂(中国最早的国货肥皂),或是一方密织着环形棉线的“三角牌”毛巾(中国最早的国货毛巾),或是一盒贴着印有花园洋房精美小画片的“巧明牌”火柴(中国最早的国货火柴),或是一管可以使自己贝齿洁白、渍垢全无且口溢芬芳的“三星牌”牙膏(中国最早的国货牙膏)。

这些观察和体验使她们隐约感知到这些惊鸿一瞥的“洋玩意儿”背后所代表的新事物已不可避免地渗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因此唤醒自己内心深处天然爱美的自然属性,“润物细无声”,继而使原本被封建礼教约束得木讷懵懂的她们克服种种束缚,顽强地加入广大新式民生商品消费者的滚滚洪流之中。

——摘编自王琥《民国商品里的物质文化属性》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国女性的观念变化”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内容充实,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1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粉生产小史近代,旧式磨坊广泛存在,且经久不衰。中国北方每个村几乎都有自己专门用于磨面的石磨。南方虽没北方多,但也有一定数量。

1863年,英商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得利火轮磨坊,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机器磨坊。1878年,经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批准,由曾任天津海关道和天津招商局总办的朱其昂在天津创办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1897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其每年可获利六七千两。

1898年安徽寿州人孙多森兄弟成立上海阜丰机器面粉厂,1902年由怡和买办祝大椿创办上海华兴面粉厂,两者都是直接购买外国设备、引进先进技术而创建的。

截至19世纪末,我国民族资本机器磨坊共12家,分布于天津、上海、芜湖、北京、广州等地。1914-1921年,全国新设民办面粉厂100家。

1922-1931年面粉厂发展停滞,无新设备增加。1931-1937年福新各厂历经危局,发展几乎停滞。1848年福新系统各厂的开工率平均只有全年生产能力的37%~47%,19491-5月开工率平均不超10%左右,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摘编自张豪、武文斌《中国近代面粉厂的发展历史》等


以“面粉生产反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英国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工业化。从1895-1937年,近代中国工业化发展出现了三次浪潮。三次浪潮的时间迄止点为1895年—1914年—1927年—1937年,分别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日本侵华战争。……这三次浪潮,既是西方国家的军事、经济对中国的刺激与示范带动的,又是中国自身的觉醒、中国政府制度方面的革新推进的。另外,新的生产方式及新技术、新产品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王春雷等《中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三次浪潮及启示(1895-1937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一次浪潮,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22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其主要标志和主要形态,是由生产方式变革而带来社会大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由此改变了社会整体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追求与人生理想。一定的政治人物、政治主张及政治事件,其背后往往受一定的社会群体基于其生活状态而寻求改善所形成的社会意愿所支配。因此,政治、经济变动,往往与社会生活的变动互动交织,政治、经济变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民众生活方式发生规模性改变,又成为孕育社会变动的温床。

——摘自李长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


请以“社会生活的转型与近代社会转型”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1-18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3-11-1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时代发展变化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三彩骑马女俑
洛阳博物馆
南宋刘松年《宫女图》
京国立博物馆
1862年裹小脚女性
(摄影:英国汤姆森)
1936年广告画
(电影明星陈云裳)
第三版壹元人民币
女拖拉机手
80年代画报
《学习女排,振兴中华》
上述文物、图片反映不同时期代表性女性形象,从中任选两个形象予以解读。(要求:解读应该包括女性形象说明和成因分析)
7 . 历法与节日,体现的是社会或文化中的“时间制度”和“时间观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期的历法和法定节日改革

民国政府是以现代民族国家的姿态出现于世人面前的,国家从历法和节令、日常和节日两方面实现与世界同步。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阴历与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实现自己的现代性诉求,与世界接轨,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阴历在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里一直没有被真正废除过。

北洋政府时期第一次出现由政府确立的纪念日,很多纪念日都对国家意识形态因素进行了强调,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南北统一纪念日等,强调的是“统一”,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国会开幕纪念日、恢复共和纪念日、云南倡议拥护共和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民主”“共和”,大元帅逝世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领袖”等等。法定节日中还出现带有国际色彩的节日,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国际妇女节等。政府法定节日与传统节日的数量相比,仍属少数。官方纪念日一般只流行于政府机关、学校,商家有时也加入庆祝活动中,但广大民间仍是继续过自己的“废历”年节。

——摘编自艾萍《继承与异动——北洋军阀时期的风俗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民国初年“重塑时间制度:走向现代国家的探索”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材料一   据清末学部调查结果显示,截至1910年,全国学堂已达42444所,有学生1270428人。1911年又增设学堂10206所,学生增加351792人。到了民国初年,全国的学生数仍不断增长。

——摘编自刘宗灵《民国初年的学生、传媒与商业出版》

材料二   1914年,在同时肩负“启蒙”和“商务”使命下,商务印书馆秉承“紧跟时代、服务教育”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出版了《学生杂志》,1921年杨贤江对其进行改版,是当时同类型期刊的佼佼者。

创刊初期,《学生杂志》共设学生的课艺作品及各类照片、论说、修养(修德、习学、锻炼、卫生等)、文苑、学艺(介绍外国的科学知识等)、小说、传记、调查、记载(本国及世界时事)、通讯问答、书报介绍、谈话、学生英文习作等18个栏目。创刊以来,《学生杂志》发表了《本国历史研究之注意》《租借地与割让地之差别《说河东地理与中国将来之关系《国粹主义与欧化主义》《欧战之远因》《欧战溯源》等系列学生作品。

《学生杂志》录取了学生来稿,不付现金报酬,只送书券,临时填写价目,从二元至十元不等,用这书券可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这又为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推广了销路。当商务印书馆出版新书时,也会用大版面说明其主要内容以及如何适合学生之阅读与购买,例如《学生字典》《四部举要》等。

——摘编自唐淑《新知、交往与关系:(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学生杂志》与近代社会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徐荣廷等人开始筹备自办大兴纱厂。到1932年,已有纱锭29376枚,布机492台,织毯机8台,染色机1套,自备电厂。大兴纱厂代表了华北地区纺织企业的最高水平。1937年,大兴纱厂屡遭轰炸,损失惨重,部分设备转运至汉口、西安。日本侵略军侵占石门后,大兴纱厂被侵华日军抢占。1945年,日军投降,纱厂被国民党政府强行查封并接手。1947年,石家庄解放当天,国民党飞机在石家庄上空,进行持续轰炸,大兴纱厂损失惨重。1949年后,人民政府将大兴纱厂发还私营。1952年,大兴纱厂申请进行公私合营。次年,与省政府工业厅组成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徐节庵《大兴纱厂建厂简史》等


提取材料中关于大兴纱厂发展阶段的信息,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2-11-16更新 | 123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金科大联考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计时——记时——纪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0-04-05更新 | 316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网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