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世界市场与中国经济】

材料一

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示意图

——摘编自《人类经济万年史—输出和国际垄断组织形成及发展》

材料二   民国以前,上海的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大新街的茶楼里,这种聚会,被称作“茶会”, 也是中国人进行证券交易的最初形式。1905年,英国人开设的“上海众业公所”,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会员制形式组成的证券交易所,设定会员(经纪人)100席,其中外国人占87席,中国人占13席。该所除经营买卖外国公司的股票外,还经营外商在华公司的股票,如上海钢铁公司、上海电力公司、中国营业公司、中国垦殖公司(煤矿)等股票。1918年春,日本商人也在租界内成立证券交易所,并由日本驻沪领事馆发给营业执照,取名“上海取引所”, 以经营棉花、棉纱期票及日本帝国公债为主。该所开业后,所经营的纱布证券颇为兴旺,曾一度垄断了上海的花纱交易。但1922年爆发的信交风潮中,该所又从中兴风作浪,扰乱市面,为中国人民所厌恶。

——摘编自潘有刚《清末民初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兴起之始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因素。
2024-05-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鸿章的工业化思想大体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期。他认为,经济工业化只能是近代化的第二步,而近代化的首要是“开明专制”。他认为,工业化是国家富强的关键,如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等能增加税收。他认为只有广大百姓富裕了,才能让国家变强,安排扶持工商业的发展是政府应该做到的。

——摘编自古林萍《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工业化思想浅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考察欧美各国工业化情况后,认识到欧美工业化不但没有消灭贫穷,反而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他强调,发展中国实业“惟所防者,则私人之垄断,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力、矿油……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要使国家富强,必先有一善良政府”。孙中山还认为,中国工业化的实现既要突出重点产业,也要兼顾一般产业。“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他指出:“欲商业兴旺,必从制造业下手”,“盖机器之生产事业利于集中,故城市首先发达,以易致工人也。”

——摘编自宋正《孙中山工业化思想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指出李鸿章和孙中山工业化思想的共通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李鸿章、孙中山二人的工业化努力均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2024-04-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十八县(市)24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代表着近代先进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简表:

地 点创办人企业名称
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
南海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
南通张謇大生纱厂

材料二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9世纪末,他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商巨擘。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张謇在发展民族工业上的主要贡献。
(3)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每况愈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张謇企业的历史命运,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2024-03-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一中集美分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政府想方设法破坏华侨社会,颁诏将海外华人召回或是行文至东南亚各朝贡国,要求押解华侨归国。……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方风气的影响,朝廷对护侨的态度也积极起来。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北京条约》放宽华工出洋的限制,但同时要求地方大吏应与外国使节“会订章程,为保全前项华工之意”。从这一年开始,清政府才开始意识到海外华人也是大清子民,需要庇护,清政府第一次从国际的法理的立场来关注华侨并对其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加以保护。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经历了数次大规模内外战争,为了筹措经费可谓是绞尽脑汁。而在此时,华侨为了得到大清朝的承认和护佑,个个慷慨解囊,清政府发现海外华侨的捐款和汇款简直就是一座大金矿。

——摘编自劳焕强《小议近代中国移民政策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材料二   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历史上也是前416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晚清政府侨民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这座中国的经济重镇,曾经有很多称号: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现代中国的钥匙,而现在大家最熟悉的称号应该就是魔都了。

情景一:1832年,有一艘“阿美士德”英国船只在中国海域出现,经过了广东、厦门、福州、宁波,最后出现在上海的吴淞口外,这艘外籍船在吴淞口外停留18天,船上的人看似“守法”,不做买卖,也不和百姓接触,却对上海一带的交通进行了缜密的调查,阿美士德号最后也离开了上海,但是却在《船行报告书》中发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黄浦江畔的滩涂上,将矗立起一座东方大都会。”

情景二:184511月,以《虎门条约》为主要依据的《上海土地章程》订立,规定了上海西人居留地的租地方法、范围、使用界定、市政管理等内容,宣告英租界的辟设。美、法两国也紧随英国之后相继辟设租界。

情景三:上海扮演的是城市的角色。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较,上海却是发达的,双层的巴士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煤气路灯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夜生活,上海原本女子的裹脚,男子的发辫都发生的极大的变化,人们追求自由追求平等新思想新风尚。这些使得人们向往上海并沉迷其中。



(1)通过情景一、观察图一并结合所学,《船行报告书》为何会发出“在不久的将来,黄浦江畔的滩涂上,将矗立起一座东方大都会。”的预言?
(2)通过情景二、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指出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上海获得哪些特权?客观评价列强侵略上海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通过情景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该时期上海社会生活有哪些新变化?
2023-11-28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清末各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国宗旨;废止小学读经……”随后,又颁布文件明确规定了小学校需要学习的课程以及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之高等小学课程表


——摘编自宋立会《清末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历史价值。
2023-11-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厂制度在英国形成后,工厂主大多数不是贵族。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算计开办工厂,有的成为万人瞩目的首屈大富。理查德·阿克莱特是工匠出身,前半生穷困潦倒。他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并很快取得专利权,1771年建立水力纺纱厂。马修·波尔敦是手工业主,他创办了铁厂,并帮助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

材料二   工厂制度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中后期。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到1913年工厂数量已经颇具规模。据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个人的统计,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的不同身份,并结合所学分析工厂制度引入对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环境的角度简析中英两国早期工厂创办者身份不同的原因。
2023-11-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院,作为教育机构中重要的一环,培养了许多人才,由于书院实行自由讲学,讲求相互辩论,一些名儒往往在书院就各种学术问题展开讨论,这对宋代学术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书院对学生入学不做限制,一些贫困学生甚至可以寄读,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从中央到地方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宋朝各类学校众多,管理规范,既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游彪:《宋史:文治吕盛武功弱势》

材料二   湖南近代教育改革在民国建立后拉开帷幕。湖南军政府先后设立学务司、教育科,裁撤清末各县劝学所,县署内设第三科掌管全县教育事务。学务司颁布了《湖南暂定学制大纲》,将全省教育系统分为保育、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6大类。各级学校取消读经讲经课,代之以民主自由;课程设置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上开始摆脱填鸭式的传统方法,重视并实行多元互补的现代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湖南各级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留学教育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罗慧《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历程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并简析宋代书院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湖南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原因。
2023-11-2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3-11-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只是那时还处在萌芽时期。典当业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杭城风俗……且如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着,皆有等差。……质库(当铺)掌事,襄巾着皂衫角带。”《澹庵集》中记录到:四川僧人宝觉图迟大师在修茸寺院后,“又以钱二十万为所谓长生钱”……由此可见,在宋代官办和民办当铺已经颜为发达的情况下,寺院的当铺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在宋代,能到当铺进行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有时甚至包括奴婢、牛马等,劳动人民也以生活用品作抵押,并出现以谷物抵押换钱的“谷典”。

——摘编自《中国古代金融与商业》

材料二   北京典当业,乃旧式商店之典型,为各业冠,惟自逊清末叶迄今,典当业日趋衰落……按光绪庚子以前,统计北京当业共210余家,迨民国元年壬子兵变以后,则一落为170余家,……目下全市仅存有87家……考其衰落原因,可分为数端……光绪二十三年,户部以当商取利较厚,税额犹轻,因奏准自是年起,每年当税每家自五两增至五十两。迨民国三年,财政部以典当为大宗营业,又有厘订当税,加重征收之举、较昔加倍。……北京典当,率以十八个月为满期,盖当物在未满期以前,典当又不能自由处分也……典当期满,货物积压至56月,向来值在数千元者,今值数百元而已。……故时至今日,典当业实有从速改善之必要。

——摘编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北京典当业之概况》(1940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典当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典当业为何衰落。
2023-11-17更新 | 17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