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评判。”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2023-06-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城市婚姻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据统计,在一项针对单身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15位青年中希望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姻的青年竟达273人,比例约为86%。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开展B.旧婚姻观念已经瓦解
C.五四运动的爆发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15年之后的几年间,北京大学先后出现了20多个社团,如国民社、新潮社、平民教育研究会、美学会、体育会、平民教育讲演团等。这些社团的出现(     
A.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推动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C.有助于保存中华传统文化D.推动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陈独秀那里,科学完全是一面救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旗帜,是解决人类社会一切问题的通途。他说:“西洋人因为拥护那德、赛两先生,闹了不少事,流了不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谩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要推辞。”

——摘自段治文《中国近代唯科学主义思潮新论》

材料二   因科学发达结果,……最显著的就是现在都会的生活和从前堡聚的村落的生活截然两途。聚了无数素不相识的人在一个市场或一个工厂内共同生活,除了物质的利害关系外,绝无情感之可言,此其一。大多数人无恒产,恃工为活,生活拮据,飘摇无着,好像枯蓬断梗,此其二。……欲望日日加高,百物日日加贵,生活日日加难,竞争日日加烈,此其五。……怎么好呢?只有凭自己的力量自由竞争起来,质而言之,就是弱肉强食。近年来什么军阀、什么财阀,都是从这条路产生出来,这回(世界)大战争,便是一个报应。

——摘自梁启超《欧游心影录》(1919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对科学的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陈独秀思想的新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对于这方面的事项,觉得有舍己从人的必要,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相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据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梁启超三期“进化”的代表性人物及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简要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诸子百家中,唯有儒家取得了这样的地位呢?首先儒家是传五经的,五经是古文化的核心成分,儒生也是公认的古文化代表和社会教育家,因此比起诸子百家来,儒术具有特别的文化优势。就连道家、法家、墨家等学者,自幼也得读儒家之书,因为那是社会的基本教科书……换言之,儒术虽没什么高深之处,却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之中。由此,儒术变成了一种可以号召民众、凝聚社会的意识形态。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材料二:通俗易解是新文学底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为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新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白话文若只是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界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浙江自古就有义利并重、农商并举的文化传统。这种地域文化哺育了浙江人特别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精神动力。“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和“工商皆本”的文化传统,孕育了浙江人的经商意识和务实性格;先天不足的资源条件和人口密集的生存压力,造就了浙江人的自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对外交往的悠久历史和多样文化的相互激荡,塑造了浙江人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百工之乡”的产业传统和尊师重教的文化积淀,哺育了浙江人的专业技能和聪明才智。

——摘编自习近平《2003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并概述孔子在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陈独秀对“新文学”的认识。用一句话指出“新文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价值。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时期浙江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浙东学派思想家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B.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2021-12-01更新 | 269次组卷 | 2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二卷)
8 . 电视剧《觉醒年代》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热血青年那段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下列场景符合历史基本情况的是
A.李大钊: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
B.鲁迅:予今长斯校(北大),请以三事为诸君告:曰抱定宗旨;曰砥砺德行;曰敬爱师友。
C.陈独秀: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
D.胡适: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10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需要(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统治B.发起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C.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D.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