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新青年》自1915年创刊以来,通过系列文章讨论时代新青年,塑造时代新青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青年》杂志与青年密切相关的主题词   

主题归类主题词
青年的身份体现青年,自觉,吾辈,理性,奋斗,众人,努力,国民,正当,我的心,先生,愤怒,民族,新鲜活泼,躯壳,责任
“新青年”身份建构途径中国,青年团,团体,社会主义,中央,国际,资本,团员,组织,议决,帝国主义,无产阶级,全国,革命,压迫
“新青年”身份特征要素知识,精神,行为,进取,新道德,观念,创造,资财,天下,可为,志气,学问,善恶,影响,人道,为善

——摘编自王紫玉、赵秀凤《<新青年>中“青年身份”的话语建构》


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新在何处,并对“新青年”形象加以阐释。
2023-05-28更新 | 29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蔡元培与女学

材料一   本校初办时(1902年),在满清季年,含有革命性质。盖当时一般志士,鉴于满清政治之不良,国势日变,有如人之稚重病,恐其淹久而至于不可救药,必觅良方以治之,故群起而谋革命。革命者,即治病之方药也。上海之革命团,名中国教育会。革命精神所在,无论其为男为女,均应提倡,而以教育为根本。故女校有爱国女学,男校有爱国学社,以教育会会员担任办理之责,此本校校名之所由来也……辛亥革命时,本校学生,多有从事于南京之役者,不可谓非教育之成效也。

——摘自蔡元培《在爱国女学校之演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蔡元培创办爱国女学校的目的进行解读。

材料二   爱国女学校课程设置

学段年级课程设置
预科初级修身、算学、国文、习字、手工、体操、音乐。
二级修身、算学、国文、历史、地理、理科、家事、裁缝、手工、体操、音
乐、图画。
本科文科伦理、心理、论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法制、
经济、家事、图画、体操。
质科伦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家事、手工、
裁缝、音乐、图画、体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国女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前期发生的重要史事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运动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

19世纪90年代末

戊戌维新运动

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推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

20世纪前期

新文化运动

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宣扬“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
根据材料所列史事,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阐释符合逻辑。)
4 . 在中国近代史上,不同的阶级、阶层都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地址创办人
江南制造总局1865上海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1866马尾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1867天津崇厚
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李鸿章
开平煤矿1877唐山李鸿章
汉阳铁厂1890汉阳张之洞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三   (它)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表中企业是在近代中国哪场运动中创办的?简述该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出了权力的设置、制约做出了诸多规定,体现了什么样的立法原则?
(3)材料三评述的是哪一思想文化运动?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影响。
2023-01-3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夫子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安徽·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新青年》创刊号中,陈独秀把青年精神概括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据此可知,陈独秀称赞青年精神是强调(     
A.超越狭隘的民族立场B.社会变革的内在必然性
C.努力改变社会的弊政D.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2022-11-20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富强”一词内涵拓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富强”一词内涵为什么不断拓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