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综合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仍然激烈
C.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D.专制独裁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打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则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些现象说明
A.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性质相反B.封建伦理道德日益阻碍社会进步
C.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D.儒学适应不同时期思想解放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传统社会解体,道德观念滑坡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氛围浓厚,社会环境宽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912年11月,梁启超在演说中说“中国由专制制度改为共和国体,在名义上已全属新换旗帜,而事实上试问政治现象,与从前能差几何耶?不能以架中华民国之招牌,即可谓之共和”据此可知,梁启超
A.认为民主共和道路任重道远B.肯定辛亥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C.为清末新政的夭折深感惋惜D.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5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时约法》的制定机关参议院代表的广泛程度颇为不同:参议院到院议员人数为49人,其中同盟会成员占38人,占比为77.55%;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为40人,占比81.67%:42名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中,40岁以下的议员有37人,占比88.10%,35岁以下的有30人,占比71.43%。这些人有革命的热情,有向西方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制定约法时,意见往往“高度一致”。

——摘编自陈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美国1787年宪法更进步吗》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1)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制定者的构成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0-01-26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非凡吉创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而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中有孙中山在欧洲与当地女孩对话的片段,女孩问:“听说中国女孩很小就会被裹住双脚,是这样吗?”孙中山回答:“是的。”女孩又问:“她们很痛苦吗?”孙中山回答:“是的,但这种状况很快就会结束!”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的诺言变成了现实,这主要说明了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
C.广大妇女积极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
D.中国的妇女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彻底解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中华民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开端
C.中华民国的建立是民主共和思想的最终胜利
D.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终结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于1911年10月15日在《中华民国公报》以大总统孙中山名义发布的文告。有人认为该文告不符合历史真相,此人最有可能依据的史实是
A.辛亥革命的时间不是1911年B.当时“中华民国”这一叫法尚未出现
C.孙中山当时并不是大总统D.孙中山在革命过程中的威信并不高
9 . 孙中山文中说:“中华民国之建设,专为拥护亿兆国民之自由权利,合汉、满、蒙、回、藏为一家,相与和衷共济,丕兴实业,促进教育....该材料反映了
A.孙中山形成了平等的民族观
B.辛亥革命有助于建立民主政治
C.民国之时中国境内民族较少
D.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真正决定革命和保皇胜败的,不是辩论,也不是棒子,而是国内清政府的政策,如果清政府的政策一直比较对头,能够充分满足地方实力派和士绅的利益,保皇派肯定占上风,革命基本上就没戏了。”由此可见,作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发生具有偶然性B.晚清政府变革迟缓引发革命
C.地方割据削弱清政府的力量D.晩清派系林立政局复杂动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