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单元综合与测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浙江龙泉县司法档案记录了自清咸丰年间至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的司法案件。清末,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诉状、辩诉状等法律文件的结尾,都使用“号泣青天大老爷明鉴”之类的用语。民国初期,“请求县政府恩准”逐渐取代了旧式用语。之后,则统一使用“谨诉龙泉地方法院公鉴”的用语。这一现象反映了
A.清末到民国政权更迭频繁B.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效显著
C.清末到民国的司法改革初见成效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效实践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乡人相约,勉为小善”。《吕氏乡约》的宗旨在于使邻里乡人能“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吕氏乡约》要求乡民按照“长幼有序”原则遵守相关礼仪规定,列举了酗酒、赌博、斗殴、失信、造谣等不良行为,制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吕氏乡约》规定“约正一人或二人,众推正直不阿者为之。专主平决赏罚当否”。“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遇聚会,则书其善恶,行其赏罚”。“若约有不便之事,共议更易”。“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乡约乃私人之自由组织而非地方之自治政府。且所约四事,偏重道德。经济教育诸要务,均在合作范围之外。衡以近代之标准,实非完备之自治。”

——选编自侯少龙《传统乡约与古代乡村治理研究》等

材料二   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治安问题,除了依靠保甲制度监督外,主要是依靠作为州县官助手的衙役来维系。地方官可以雇佣比编制多得多的“白役”以供驱使,“白役”事权重叠,以维持治安为主的街役常被交予催收钱粮等杂务。清末,政府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巡警部。(后设民政部)在各省设立巡警道或警务总局,专门负责警察队伍的创建与管理。警察按。照等级对应享有相应的薪酬。对所辖警察的言行有详密的规范制约,并以《章程》的形式明文规定。地方的警务系统设立和维持的经费由中央向地方财政过渡。清末警制改革有一定成绩,但所需经费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对民众的盘剥,加剧了国家与基层的直接冲突。

——摘编自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1)根据材料一,归纳传统乡约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警察制度相对于传统衙役的特点,并简析清末警制改革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前,北美殖民地实践了长达150多年的民主政治。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与美国人民已经具有的共和、民主、限权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宪法为美国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府体制,为美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第一次把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首先站出来追求政治近代化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追求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临时约法》规定设立国务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参议院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有对大总统和国务员的弹劾权。

——摘编自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等革命派实践政治近代化的原因及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独秀文存》中说:“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们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即可,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
A.主张政党政治B.主张提高政治觉悟
C.主张新的民主政治D.主张政治革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材料 荣宗敬(1873 — 1938年)和荣德生(1875 — 1952年)两兄弟生于江苏无锡西乡荣巷, 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实业家。荣氏兄弟于1896年以广生钱庄发家起步,在1899年荣德生赴广东 三水河口厘金局任总账。广州的所见所闻所学对他思想产生很大冲击,最终走向了一条实业 救国之路,决定试办一家面粉厂,为此虚心求教、各方奔走并考察国内外面粉厂。1902年他们 创办保兴面粉厂,从1912年至1921年,所经营的面粉厂达到12家,拥有粉磨301部,日产面粉 能力7.6万包,十年间扩张了 24倍,占当时全国民族资本面粉生产能力的31.4%,因而荣氏兄 弟获得了''面粉大王"的桂冠。进入20年代以后,他们在继续扩张企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 花在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革新上,并且提高工人福利。还在地方上出资创办大公图书馆及铺桥、 修路、建筑园林。然而30年代中期,荣氏企业遇到了空前的困难,特别是1937年8月13号战 火波及上海及江南地区,荣氏企业当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摘编自《近代民族工业的巨子荣宗敬、荣德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两兄弟取得“面粉大王”桂冠的历史机遇。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荣氏兄弟实业之路的主要因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2017·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7 . 下面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2018-03-26更新 | 831次组卷 | 7卷引用:第10天 近代前期列强的侵华战争——《每日一题·2018快乐暑假》高一历史
9 . 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斗争策略
C.反映了三民主义思想的缺陷D.证明了“天运”纪年法的正确
2019高一·浙江·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如图是民国时期的集体婚礼照片,读图可知当时

①文明新式的婚礼获得一定认同
②青年择偶标准趋向一致化
③西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
④婚姻自由成为社会的共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