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0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名校
1 .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大声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而五年后他在《谈政治》中指出“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的)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底(的)专有物”。由此可见(       
A.部分知识分子救国思想发生转变
B.传统儒家思想导致中国落后蒙昧
C.资本主义改良道路被知识界抛弃
D.无产阶级革命已成为时代的主流
2024-03-24更新 | 344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材料三   不同于1923年以前的《新青年》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一种来传播,1923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进行辩论。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新青年》的文章中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些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起点。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传播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23年前后《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2024-03-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1920年,陈望道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译出了首个中译本。陈译本顺应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重大的作用,”陈望道所译之书是(     
A.《社会主义神髓》B.《共产党宣言书》
C.《原富》D.《共产党宣言》
2024-01-1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B卷)试题
4 . 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的外国租界时常表示对学生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驻华公使却联合向军阀政府施加压力,日本公使更直接向外交部发出警告,催促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这一转变(     
A.折射爱国运动的影响力增加B.体现五四运动以学生为主力
C.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解体D.表明北洋军阀统治的两面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4月底,当中国在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北传回国内,一些学生组织,包括新潮社等召开了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在5月7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群众示威游行活动。很快的这项决定就得到了北京各大专院校学生团体的支持,5月4日下午,大约有3000多名青年学生齐聚天安门广场,参加示威游行。在总罢课实现后,北京的青年学生很快就创办了《救国周刊》,天津学联出版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等。五四运动之后,所有中等以上学校的讲演团也普遍的建立起来。他们分组分段到人员稠密的商业区、庙会、景区等地方举行演讲,之后走入乡村和工厂。经过紧张的准备,“6月16日,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生代表在上海举行中国学生联合(即全国学联)成立大会。全国学联设评议部和执行部,会址设在上海。全国学联根据形势发展,指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不断走向深入。青年学生在此次抵制活动中所展现的国家民族意识给予了中国代表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有力的促进了山东的回归(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

——摘编自徐琳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
6 .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由此可见,两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是(     
A.无政府主义B.马克思主义C.实验主义D.自由主义
2023-07-04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中学等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19世纪末《天演论》被介绍到中国后,曾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而到“五四”以后,进化论思潮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调侃和奚落。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逐渐得到广泛传播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C.世界大战暴露出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特性
D.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近代中国的新潮流
2023-05-2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8 . 1919年,北京《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出专号纪念这个节日,反应并不热烈。1920年则不同,在工人群众以及广大的青年和知识分子中已经有了强烈的反应,在全国的许多城市都举行了集会、讲演或示威游行,同时全国许多报刊报道了各地庆祝“五一”的情况。这个变化表明五四运动后(     
A.工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工人阶级壮大扩大了社会影响
C.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新D.马克思主义受到社会普遍认同
2023-01-25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9 . 图为上海《申报》在1920年12月发表的一幅漫画《共去厌物,道路平坦》,画中的四位农民正合力把一株枯树连根拔起。据此可知,当时(     
A.人们渴望结束军阀的腐朽统治B.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成效明显
C.马克思主义与农民运动的结合D.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发展
2023-01-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10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讲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身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抗议很快波及其他城市,商人们以罢市的方式参加抗议……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上述材料不能得出该运动(     
A.因巴黎和会的外交失利而引发B.高举着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
C.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D.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2023-01-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