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2021-12-2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 . 19323,国际联盟派遣由美人李顿担任团长的调查团来华调查中日冲突。调查团的目的不仅在于调查中目冲突之事实,更在于为解决中日冲突提出建议。中国希望通过调查,认定日本侵略之后,启动《国联盟约》第16条款制裁日本的侵略行径。李顿在工作中秉承了国联的原则,侧重于通过与中目双方关政治人物的会谈与文流,寻求平息中日冲突、调解争端的途径。调查过程中日本政府态度强硬,19329月日本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之后,李顿调停中目冲突的设想也彻底落空。1932102日《国联调查因报告书》在南京和东京同时公布,这报告书承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事实,但仍来将制截日本作为解决措施写入报告,却将东北地区非军事化与实施“国际共管”作为“九一八事变”的善后方案。

——摘编自李《国联调查团来华期间调停中日冲突的尝试及其失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来华的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顿调查团”的调查效果。
2021-05-25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进而试图灭亡全中国的严峻形势,发表了《为抗日教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八一宣言”精神,作出了东北一切抗日武装力量联合起来,组织抗日联军及其指挥部建立统一指挥的决定。翌年2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该宣言宣告:东北人民革命军、反日联合军、各反日军队,为着组织巩与行动统一,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的名称,“一律改组军队建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以及抗日联军×游击队,”该宣言由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署名发表。此后,东北各地的抗日武装相继政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据不完全统计,从九一八事变至七七抗战爆发,由于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尤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作战,东北日伪军共被消灭10余万人,其中1931年到1933年3.1万人,1933年到1937年7月7.3万人。从1938年起、东北抗日联军在及其因难的情况下,进行了数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斗争,后因环境极端恶劣,生存困难,在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抗联主力撤退到苏联境内进行整训,但一直没有放弃斗争,直到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张究文,庞绍堂等著《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的历史作用。
2019-10-01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山西省长治市高三九月份统一联考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24年6月,币原喜重郎出任日本外相,以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远东新秩序为国际基础,大力调整对华政策。币原多次表示“日本对于中国之内乱仅眼于完全不干预主义”,“期望增加两国共存共荣之关系,及经济上之提携”,并主张将外交重点放在国家关系之经济领域,“振兴对外贸易与本国人在海外投资企业”。这种极具个人色彩、迥异于军国分子的表面性外交妥协,被国标称之为“币原外交”。

——摘编自《日本外交史》

材料二第八条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陷于紊乱,致使我国在该地区之特殊地位与权益遭受便害之虞时,不问其来自何方,均坚决加以保护,必须不失机宜的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该地区为内外人等安居繁昌之地。

——1927年田中内阁《对华政策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币原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历史成因。

(2)指出材料二中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史实说明其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致电行政院长孙科、军政部长何应钦,他表示:“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不出所料,入夜,日军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五路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在蔡廷锴指挥下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著名的淞沪抗战由此开始。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气势嚣张,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四易主帅,死伤累万。

蔡廷锴领导十九路军进行英勇抗战,这鼓舞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张治中率领第五军抵达上海增援助战。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摘编自周新民《中国近现代名人生平暨生卒年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廷锴领导抗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世界历史的大事,也是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可回避的内容。1923年民国政府出版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文化史学纲要》首次出现了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内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劳工状况及社会主义)。1929年的《初级中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的表述上则略去了“社会土义”,简化为“工业革命与劳动问题”。1936年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述一致,均为”工业革命及其影响”。1940年的《修订高级中学历史科学标准》和1948年的《修订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表述均为“工业革命及帝国主义之发展”。

结合材料及有关历史知识,对民国教科书(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工业革命及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变化进行解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