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下图为中国的十四年抗战示意图。


材料二   193777日晚上,有人对正在京郊外卢沟桥上演习的日军进行炮击。同年8月,在外国权益所集中的上海,有两位日本士兵被人射杀,中日两国为此进入全面作战。

——2001年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9377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19378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2007年第3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日教科书对抗战爆发叙述的不同之处,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4-01-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毛坦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多元一体。

2019927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讲话:“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回顾历史,1939年学术界曾经掀起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其中,刚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与历史学家顾颉刚之间的讨论引人深思。

材料一   我们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且久已有了这个中华民族!我们要逐渐消除国内各种各族的界限,但我们仍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和各地原有的风俗习惯!我们从今以后要绝对郑重使用“民族”二字,我们对内没有什么民族之分,对外只有一个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顾颉刚(19392月)

材料二   依我们看来,文化、语言、体质上的分歧是不容易混一的,若是我们的目的在建设一个现代民主国家,文化、语言、体质上没有混一的必要。若是我们的国家真能做到“五族共和”,组成国家的分子都能享受平等,……这个国家一定会受到各分子的爱护。不但不易受任何空洞名词的分化,而且即使有国外强力的侵略,自然会一同起来抗战的。

——《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费孝通(19394月)

材料三   我当初使用这“民族”一名正同你的意思一样,凡是文化,语言,体质有一点不同的就称之为一个民族。但是九一八的炮声响了,伪满洲国在伪“民族自决”的口号下成立了,我才觉得这“民族”不该乱用,开始慎重起来。……我虽是没有研究过社会人类学,不能根据了专门的学理来建立我的理论,可是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有史以来最艰危的时代。……我有爱国心,我有同情心,我便不忍不这样说。

——《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答费孝通先生》顾颉刚(19395月)

材料四   后来我明白了顾先生是激于爱国热情,……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因为历史发展本身已经答复了我们当时辩论的问题。答案是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我们这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来之不易,历经几千年,是亿万人努力创造得来的成果,我们子子孙孙自应力保其繁荣、富强、完整、统一。……这一点我希望顾先生能含笑点头,予以同意。

——《顾颉刚先生百年祭》费孝通(19938月)


(1)根据材料一至四,顾颉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至四,概括顾颉刚先生和费孝通先生观点的异同。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顾费两位先生跨越六十多年的辩论的看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耻地理教育是近代新名词。1905年学部审定的《最新地理教科书》将失地、领事裁判权与国耻相联系,强调了失地丧权的严重危害,这是地理教材第一次引入“国耻” 概念。而“国耻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08年上海《浦东中学杂志》登载的《国耻地理记》。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要求学生在“实地观察”时必须运用地图,同时还要“填注暗射地图及习绘地图”,中华书局则立即在历史教材中添加国耻地图。1913年《新制中华历史教科书》中插入历代沿革地图,昔日辽阔疆域与近代大幅沦丧形成强烈反差,极大   地渲染了民族屈辱。1915年,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请人演讲《国耻地理》,从“租界胶济湾”、“筑路权”和“采矿”展开,并谈及东南沿海与内蒙古要地,希望学生密切 关注海防、边防。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识之士还建议教育部应向民众普及国耻地理,   唤醒国民的国家意识。1924年有人将旅顺、大连纳入歌词之中;1936年版画家罗清桢创作的《准备武装收复失地图》,对“东北四省”“华北五省”和“外蒙”屈辱失地进行了刻画。国耻地理教育让各界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牢不可破的团结”才能实现领土完整的 真正捍卫。受激励而走上救亡图存、雪耻复土道路的学生、民众不计其数。时至今日,丢藩失地、丧权失利等近代屈辱历史仍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

——摘编自熊斌《因应与强化:近代中国的国耻地理教育》

(1)据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内容并概括其特征。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推动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不断发展的因素,分析 近代中国国耻地理教育的历史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地缘安全战略的演变

古代在地缘安全战略布局上,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

—据赵莎莎《中国地缘环境新态势及其战略选择》

晚清鸦片战争后,海防和塞防(陆上边疆)争论不断。李鸿章认为:“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一国生事,诸国相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左宗棠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

—据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

民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军事委员会就把中国划分为四个防卫区。黄河以北为第一防卫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第二防卫区;长江以南及浙闽两省的第三防卫区;两广为第四防卫区。“应将防区内兵力集结,以便与暴日周旋。”

—据谭备战《南京国民政府国防军备建设研究》


(1)多数古代中原王朝形成了“北防、南融、西通”的地缘安全战略,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予以阐释。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地缘安全战略作出了哪些阶段性调整,说明调整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国爆发的革命引起了欧洲其他专制国家统治者的恐慌。1792年的春天,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的联军,在莱茵河畔集结,随后法国对敌宣战。起初,由于法国的军官大都出身旧贵族,因此督战不力,甚至临阵叛变,国王路易十六也暗中与外国势力串通,导致法军节节失利。在这危急关头,立法会议发出号召,要求所有爱国者武装起来,共同保卫国家。法国人民组成了义勇军,从全国各地奔赴巴黎,紧接着来到前线作战。在马赛,一支500人的义勇军路高唱军歌,表现出了法国人民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坚强意志。这首军歌被称为《马赛曲》,并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

——摘编自李云晢编译《全球通史》

材料 ニ1934年,聂耳与田汉合作,为电影《桃李劫》创作了主题曲《毕业歌》。所有人都记得:电影故事聚焦了一个特别的时间——1931918日;主角就是高开校园的学生——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缩影。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战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这首歌迅速风靡了大江南北。《毕业歌》唱到哪里,抗日救亡的运动就燃烧到哪里。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各大中学校学生数千人高唱《毕业歌》,走上街头,奔走呼号;1940年,18岁的饶平如唱着这首歌走进军校,他的父亲告诉他,“你要不去救国,也就没法救自己的家了”;1941年,17岁的张优唱着这首歌参加了新四军,他说:“我们都是一腔热血,这首歌警醒着我们、鼓励着我们”。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毕业歌》历久弥新,愈加嘹亮,成为一代代青年的青春必唱,更见证着他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

——摘编自新华社《追梦青年舞起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赛曲》很快在全国流行开来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毕业歌》在抗日战争中和改革开放后对青年的影响。
(3)概括上述材料中跨越时空的两首歌曲共同的主旋律。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最初的改变在外交方面。1843~1844年,清政府相继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与外国商人进行交往。为了应付这种新局面,在列强的要求下,清廷在礼部、理藩院之外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即管理五口通商事务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名义上是处理“通商事务”,但实际上是办理外交事务。这是近代外交的一个起点。

——《中华文明的历史拐点》

材料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对外政策上尝试以日本为外交中心谋求与日本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事件后,国民政府奉行联美制日政策,借助英美制衡日本在中国的扩张;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在事变初期实行不抵抗政策。……1935年后,日本提出旨在全面控制中国的“广田三原则”,并积极策动华北事变。

在这种形势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趋向强硬,抗日的外交政策初步形成。

——臧永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探析》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并对此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对日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
2020-04-08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中国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团体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通电,抗议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国民党政府抗日。上海、北平、南京、天津、汉口、青岛、长沙、重庆、桂林、汕头等城市的工人和其他劳动群众,也都以集会请愿、募集捐款、禁售日货等形式,掀起抗日爱国运动的热潮。许多城市开展抵制日货的活动,沉重打击日本的经济侵略。1935年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纷纷组织南下宣传团,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根据材料,概括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1-1935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