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关中国的表述有关世界秩序的表述
五四宪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七五宪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我们要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中国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我们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同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加强团结,互相支援;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争取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反对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引自许章润、翟志勇主编《历史法学——家国天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两部宪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种区别产生的原因。
2021-08-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2 . “1954年新中国有6亿人,参与普选的有5.7亿,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讨论,征集了118万条意见,然后对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最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该宪法。”从材料可见,该宪法所特有的人民民主原则体现为(     
①普选产生人民代表②全民讨论宪法草案③一届人大全票通过④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1-08-26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合作社经济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或者是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半社会主义经济。劳动群众部分集体所有制是个体经济、个体手工业者和其他个体劳动者走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过渡形式。”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B.为推行联产承包制创造条件
C.完成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目标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五表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人),犯死罪,皆条所坐(注:坐即罪)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
(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有何具体表现?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