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依靠却又矛盾重重。

材料一   自中美在1844年签订了第一个条约即《望厦条约》以来,中美关系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在这150余年的时间里,中美两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世界也已经今非昔比。……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

——摘自《社会科学》(1996年09期)

材料二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剧烈变动。美苏争霸态势改变,陷入越南战争的美国实力有所削弱,苏联开始转守为攻。中国成为独立于美、苏之外的新力量。此时,中国外交机构的正常秩序得以初步恢复。毛泽东看到了美苏联手、南北夹击可能带来的威胁。苏联正通过集结重兵,联络蒙古、印度等从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而美国则在继续越南战争的同时,与日本、韩国、台湾一起,从东部和东南部威胁中国大陆地区的安全。

——摘自茅文婷《尼克松访华前中美秘密渠道考察》


请回答:
(1)列举史实说明材料一中“近代以来中国既有被美国侵略的痛苦,也有对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效仿;既有与美国的合作又有与美国的对抗。”的观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
2020-05-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4月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中国西北半壁曾有过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前,中国绿洲与中亚绿洲沿路商旅络绎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然而,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1500年以后,随着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北框架逐渐转换为东西框架,西北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丧失殆尽。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加深,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次第开放,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畸形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兴工业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于沿海各省,从战时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此种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战备的考量,中央政府制定了偏向内陆的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正是在这一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安排下,彼时国家投资明显向内陆倾斜。 1952~1978年间,内陆地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其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31.9%提升至40.1%。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东部快、 东北和中西部慢的不平衡增长格局。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和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加上最早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有望藉此塑造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摘编自冯建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胡焕庸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历程,指出民国时期工业布局存在的隐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发展格局而做出的努力,谈谈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 “民国二年(1913年)七月,河决澄阳县境双合岭,于时刷堤未宽,水性尚缓,急加防堵则事半功倍,乃以南北构兵,迁延未塞,时机坐误”“翌年大汛泛滥,口门刷至八百余丈,澄阳地势平衍,横流所届,昏垫随之”,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大量居民流离失所。191410月,北京政府任命徐世光主持双合岭堵口事宜,筹拨工程经费“五百三十七万六千五百八十元”;11月,徐世光调集山东省河防十一营和冀南巡防二营协助堵口工程;19151月,开始兴筑坝。工程伊始,徐世光认为“大工开办端赖群力,而夫役一类所用尤多”,于是“招雇夫役之中实寓有以工代赈之意”,酌量发给灾民工钱,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大事记

19496

华北、中原、华东三个解放区在济南召开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大会

19498

黄河水利委员会起草了《治理黄河初步意见》

1950

开始对黄河大堤进行的第一次全面加高培厚

19513

开工引黄灌溉济卫工程;4月至8月,完成了1500米长的溢洪堰工程

1952

在陕西省韭园沟开展水土保持试点,全面、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的韭园沟

195410

黄河规划委员会正式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三门峡水利枢纽作为第一期工程的主要项目

1956年至1957年底

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大面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

1957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隆重举行开工典礼

1956年至1965

陕西、河南、山西三省约50万人因水库淹没土地而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黄河双合岭决口导致灾情不断扩大的原因,并指出当时解决灾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谈谈你的认识。
4 . 英模是时代的缩影、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集体记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末年,闽南沿海经常遭到倭寇骚扰侵犯,军民奋起抵抗,涌现了很多民族英雄,俞大猷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逝世后朝廷追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有关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也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在闽南民众的想象中,俞大猷是一个晓勇善战、智勇双全的民族英雄,是一代抗倭名将,在抗倭战斗中,他刚毅沉着,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保护了沿海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安宁。

——摘编自戴冠青《英雄想象中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追求》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妇女广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来。1950年,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纵情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们研究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在异常艰苦的环境里开垦出了22500亩土地。梁军光荣地出席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9年,梁军驾驶新中国建造的第一台拖拉机的英姿被永久地定格在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上,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摘编自朱宝辉《绽放在拖拉机上的铿锵玫瑰》等

材料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

——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俞大猷抗击倭寇的故事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军”们大量涌现的背景及其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清廷构建了一套包括汉语文、蒙古文、藏文等在内的多语文合璧制度,清廷没有赋予包括满、汉在内任何一种族群语文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语文教育大体处于“各语其语”的自发状态。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将“国文”和“官话”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同时期的《奏定学务纲要》规定,“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各学堂皆学官音”“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等。1908年,各省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明文限制“不识文义”(指不通晓汉文)者不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11年出台的《蒙藏回地方兴学章程》,使在边疆学堂中普及汉语、汉文成为明确的制度规定。

——摘编自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材料二   推广普通话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指示》,决定成立中央一级的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为了提高群众学习的兴趣,各地还结合政治、生产和生活素材编写了一些教材与读物。如江苏新沂县群众编写了各种各样的普通话教材,还自发创办了拼音小报;昆山县编印了课本、拼音字母表、昆山话与普通话对照表,还创造出40余种教具。到1958年初,在方言复杂的福建大田县吴山乡学会听和讲普通话的已达77.7%。到1960年,昆山、新沂、沭阳等县已有几十万工农群众学会了普通话。

——摘编自崔明海《19561960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清末国家语言统一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推广普通话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2023-06-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从北平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 吴阶平远赴美国深造。在新中国成立前,他谢绝国外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1949 年他在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创我国泌尿外科事业,此后协助协和医学院重建泌尿外科,在北京医院成立完整的泌尿外科,协助北京友谊医院建设泌尿外科,积极推动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发展。他毕生致力于泌尿外科医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1978年,吴阶平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泌尿外科研究所。他还提出“一侧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理论,确认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完成了我国第一例肾移植手术,并在尿流改道、前列腺手术、尿石症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吴阶平深知要改变我国医疗卫生落后面貌,抓好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他重视教书育人,其一系列谈医生成长的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论述,不但告诉学生如何从医,而且教育学生如何做人。

——摘编自刘志勇《吴阶平:一生专注泌尿外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阶平对新中国医学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吴阶平医生的认识。
8 . “雷锋精神”来源于具体生动的社会生活的凝练,其不断发展的动力始于其内在运行和时空境遇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日报》对雷锋精神的报道

日期

标题

内容

1961年5月5日

《苦孩子成长为优秀人民战士》主要介绍雷锋生平事迹。

1963年2月7日

《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把雷锋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是因为他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解放军,雷锋的革命自觉性源于他对毛泽东无产阶级思想著作的学习。

1977年3月24日

《雷锋精神是禁锢不了的》这一时期的雷锋精神主要表现在与“四人帮”的斗争方面。

1981年3月5日

《八十年代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大发扬》“雷锋的可贵,不但是他做了大量助人为乐的好事,而且是因为他是一个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分子。”

1983年3月5日

《新时期与雷锋精神-纪念开展学雷锋活动二十周年》针对当时“雷锋的道德价值过时论”进行回应,指出学雷锋要与时俱进,号召青少年要像雷锋那样树立为国家、为人民学习的态度,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1989年12月16日

《雷锋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发扬雷锋精神首先是引导人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需要。”

1993年3月5日

《雷锋精神永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有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雷锋精神是永存的。”

1997年3月4日

《论雷锋精神的生命力》“雷锋精神在今天之所以没有过时,最根本的原因是,它同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所要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据何小芳《试论雷锋精神从革命性到道德性的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雷锋精神的变迁”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1更新 | 343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的焦点及美国的承诺。
(3)结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善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9732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明确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毛泽东说:“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从而有效地遏制了苏联对中国的严重威胁,并摆脱此前亦即60年代在国际上所处的孤立地位。

——陶季邑《美国关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70年代我国提出“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2022-05-0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