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表是福建省诏安县1953~1970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此表格信息整体上反映了
A.国家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政策对工农业的影响
C.工农业发展比例日趋平衡D.“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2020-10-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展示的是1952—1978年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年份国民收入指数消费水平指数
全国居民城市居民农村居民
1952100100100100
1957153122.9126.3117.0
1978453177.0212.0157.6

(注:国民收入指数和消费指数均按可比价格计算,此表格出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
A.国民收入主要用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B.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在不断拉大
D.计划经济体制保证了国民收入持续增长
3 . 对下表中我国外交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0世纪60年代“两条线”(既反美又反苏,两个拳头打人)
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与美、日、欧合作,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20世纪80年代“不结盟”(不依附于大国或国家集团,独立自主)

A.①建设睦邻友好的周边和平环境B.②外交重心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C.③改善中国与欧美及日本的关系D.④政策调整根源于两极格局瓦解
4 . 据下表可以推断出(     
1958年苏联故意拖延履行核协定中国提出“全民办铀矿”“大家办原子能科学”的口号
1959年苏联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能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中国已经在“全民办铀矿”的过程中获得了土法炼铀的经验,“大家办原子能科学”也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
20世纪60年代苏联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国进入完全自行研制原子弹的历史,并于1964年实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向科学进军”口号具有前瞻性B.中国人民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
C.“大跃进”制约了科学技术发展D.中国原子能发展受制于中苏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政治人物的图片和相关信息。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时间封面人物文字说明
1924年吴佩孚
(图一)
1924年9月8日,《时代周刊》封面的首个中国人出现了。他就是当时的军阀吴佩孚。1924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看来美国人也很关心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争。
1942年蒋介石
(图二)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图二是1942年6月蒋介石第三次上《时代周刊》。封面上蒋介石意气风发,美国人中立的几年还是等来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而被迫参战,多了一个实力强大的盟友,蒋介石心里乐开了花。
1950年毛泽东
(图三)
图三封面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泽东。图片基调为红,蝗虫是美国对中国人的蔑视。内文如此描述:“4年前他还蹲在荒凉的西北延安的窑润里。而上周,他却住在北京的宫殿,……他的军队让世界上从强大的国家遭受到了痛击。”
1971年周恩来
(图四)
先后六次登上《时代周刊》,图四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当时中美关系正处解冻期,中美都看到了和平友好的希望,当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
1979年邓小平
(图五)
先后四次登上《时代周刊》,图五是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时
代周刊》评为本年度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据人民网·国际专题《看走上时代周刊的中国人》等


从上述图文材料中选择一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及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提出有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大事记(部分),这反映
时间事件
1971.7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发布了公告,宣布尼克松将要访华
1971.10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2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结束25年的对抗
A.中国开始由意识形态外交转变为国家利益外交B.中美关系解冻有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第三世界国家支持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决定因素D.开展文化大革命客观上助推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2020-06-05更新 | 74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建班)
8 . 下表为某一时期连续三年中国经济发展数据统计,对该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国家财政总收入比上年
第一年2534亿元+17.3%558.7亿元+24.4%
第二年2104.5亿元—17%419.4亿元—25%
第三年2012.3亿元—4.2%361.3亿元—13.9%

A.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B.调整“左倾”错误的结果
C.“文革”开始对经济的冲击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
2019-10-10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新中国建立后某时期连续四年的经济建设情况,出现表中所示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收支(亿元)
第1年195052451+6.0
第2年200004532-21.8
第3年170004561-65.8
第4年143505044-81.8

A.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
B.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C.国家经济政策的偏差性
D.新科技革命调整经济结构
10 . 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至3月1975年1月至3月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0(0%)2(2%)51(14%)
消极报道323(95%)81(87%)88(24%)
中性报道16(5%)10(11%)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
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
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2017-11-10更新 | 333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9年安徽省定远中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周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