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中国西北半壁曾有过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前,中国绿洲与中亚绿洲沿路商旅络绎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然而,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1500年以后,随着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北框架逐渐转换为东西框架,西北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丧失殆尽。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加深,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次第开放,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畸形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兴工业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于沿海各省,从战时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此种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战备的考量,中央政府制定了偏向内陆的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正是在这一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安排下,彼时国家投资明显向内陆倾斜。 1952~1978年间,内陆地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其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31.9%提升至40.1%。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东部快、 东北和中西部慢的不平衡增长格局。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和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加上最早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有望藉此塑造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摘编自冯建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胡焕庸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历程,指出民国时期工业布局存在的隐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发展格局而做出的努力,谈谈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2 . 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一过程中,决定性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意识形态对抗消失D.中日两国的现实需要
3 . 从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老挝、柬埔寨五国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62.9%,对第三世界其他三十多个国家的援助占援助总额的35.9%。这反映中国(     
A.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B.积极顺应区域集团化趋势
C.努力拓展外交活动空间D.大力推动不结盟运动发展
2023-01-15更新 | 578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4 . 1973年6月,陈云提出“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的重要思想:现在外贸主要面向资本主义国家这 个趋势“我看是定了”,因此,“不研究资本主义,我们就要吃亏。不研究资本主义,就不要想在世界市场中占据我们应占的位置”。这一思想的提出(     
A.使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得以稳定B.从根本上否定了“左”的错误方针
C.得益于中国外交环境的较大改善D.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3-01-18更新 | 363次组卷 | 8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受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出口商品一直以初级产品为主,到1957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仍高达636%,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比仅为364%,而且其中将近3/4是轻纺工业产品。中国进口商品则以成套机械设备和工业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为主,“一五”期间其进口额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始终处于916%以上。据统计,1950年,私营企业承担的进出口额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占335%,之后随着对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非国营企业逐渐在中国对外贸易活动中退出,到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全部由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由于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敌对、孤立甚至封锁禁运政策,我国内地贸易的市场主要是中国港澳地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与部分西欧国家(英国、法国、瑞士等)也有小规模的贸易往来。

——摘编自盛斌、魏方《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0~195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8~197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1969年,毛泽东提议“研究一下国际问题”。同年7月,陈毅等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研究报告送交中央。在报告中提出“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这一报告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
A.中苏关系的恶化B.中美关系的缓和
C.多极化趋势出现D.国际形势的变动
7 .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中苏边界冲突发生后,中国对于战争的危机感十分强烈,所以当美国表现出与中国展开战略合作的意愿时,中国便走上了联美抗苏的道路,这也使得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中国外交战略的这一转变
A.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B.弱化了国家利益中意识形态因素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D.加速了美苏两极格局瓦解的进程
2022-01-01更新 | 798次组卷 | 1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并威胁我国的稳定与安全,使中苏关系迅速恶化,毛泽东及时调整外交战略;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结束了中美长达22年严重对峙的僵局。据此可知,毛泽东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
A.有利于平衡和制约国际战略力量B.消除了大国霸权主义的影响
C.促使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D.推进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2021-08-09更新 | 15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济宁市高考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9 .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要与中国建立关系。他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不会生活在怏怏不乐的孤立之中。”促使美国对华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B.奉行现实主义外交
C.寻求与中国关系的缓和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021-06-27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3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0 . 20世纪70生代初,国家批准“四三方案”(因计划用外汇43亿美元),从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成套技术设备,兴建了二十多个大型工业项目,至1982年全部投产。这些项目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四三方案”的实施
A.掲开对外开放的序幕B.得益于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C.推动多极化趋势出现D.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21-06-29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3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