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探索与发展的中国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带领中国人民走出近代的屈辱,走向民族的复兴

(1)下列人民军队佩戴过的袖标出现的历史先后顺序是(     

   

A.1-2-3-4B.2-4-3-1C.2-3-1-4D.1-4-2-3
(2)请将下列歌曲与反映的时代匹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高潮《社会主义好》
巩固人民政权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祖国》。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D.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3)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变革,请与历史事件匹配。

   

土地改革:______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_____“大跃进”:______
(4)如图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______属于阶段二的外交成果,______属于阶段三的外交成果(填写序号)。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参加万隆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D中日建交
E参加日内瓦会议
F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结合所学,哪一历史事件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下图中,图2、图3、图4分别反应近代中国遭遇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6)上述图片反映出中国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7)结合上述所有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形象的理解。
2023-08-09更新 | 143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1 政治
2 . 年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年画作为民俗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点、线、面、色等的巧妙组合,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民众的审美情趣以红为美,以大为美,以对称为美,以规范为美,这都充分体现于年画艺术特色上。在农村,吉祥的含义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祝愿、期望、赞赏和歌颂的多种意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幅年画

依据材料和所学,以“时代发展与女性形象变化”的某一侧面,拟定一个主题,进行解读。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4-05-14更新 | 147次组卷 | 3卷引用: 2024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3 . 【近现代服饰与社会变迁】

材料一   中山装从民国时期开始盛行;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中山装直翻领,五粒纽扣,四贴袋,既保留了当时西方服饰平整、挺拔、有衣兜的优点,又具中国传统的庄重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钮扣直线排列,腰节略有收拢,穿起来挺拔干练。西装之所以在近代中国盛行;与其样式设计的普世审美是分不开的。首先,西装领子是开口的,能看到衬衣和领带,有很强的观感。其次,西装的扣子可以不扣,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由度。在女装方面,民国时期的旗袍以清代旗袍为基本样式,同时采用西方的设计和审美理念,充分展示东方女性的人体之美。首先,它以紧束腰身的方式从人体的各个方面向人们逼真生动的展示东方女性的体态之美;第二;旗袍采用清代上下连属、浑然天成的形制,从整体上体现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

——摘编自宋德风《中国近代服装变化》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提倡,人民的响应,1956-1957 年,社会风气大大活跃开来,各种服装款式竞相出笼,各种花色品种的衣料可谓应有尽有。一时间,旗袍、中山装、西服、列宁装、各色裙子、中式服装各有拥趸者,色彩缤纷,竞相风流。有人开始用香水、穿开司米上衣、烫卷发、穿高跟鞋。1956年《人民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假日的商店里,顾客盈门,他们仔细挑选着心爱的衬衣、旗袍、外套、皮鞋……500 多种式样的皮鞋让爱打扮的姑娘们穿上了新鞋,步步生花。”还有人居然也把“团结友爱”、“幸福生活”、“努力前进”等标语印在服装上,表明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礼赞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摘自秦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中国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50 年代中国服饰变迁的原因及其意义。
4 . 图2和图3分别为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新建工业中心的分布图。其变化(       

图1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图2 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A.得益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方针的贯彻B.推动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
C.已彻底改变了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D.基于我国周边国际形势的恶化
2024-04-2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祥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内地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由此可知(     
A.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B.国家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C.西部大开发成效显著D.三线建设战略目标完成
2023-07-10更新 | 96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部分年份军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年份比重年份比重
1937.101938.1225%194110%
193954.65%194210%
194054.89%194344.2%

——《中国财政通史10:革命根据地卷》

材料二   国家部分年份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单位:亿元人民币)

年份国内基本建设支出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
195246.682.69
195484.283.98
1956139.587.70
1958229.389.34
1960354.4533.73
1961110.1831.01
196255.6519.29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1)概括材料一中陕甘宁边区财政支出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财政支出的阶段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变化予以合理解释。
2024-05-1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三模)历史试卷
7 .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便对华实行全面禁运,中美贸易冻结。1969年,美国在对华贸易上开始解禁,允许中美非战略物资的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美国急于与新中国建交B.中国重返联合国时机成熟
C.美国对华政策走向失败D.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
8 . 如表为国家对东北工业投资占全国工业投资的比重变化表,其中“三五计划”时期的投资比重降低,主要是基于(     
时期“一五计划”“二五计划”“三五计划”
比重37.4%20%10.8%
A.东北工业布局的调整B.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C.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D.国家安全局势的变化
2024-05-14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上饶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图为1953—1980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情况。造成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战略建设重点的调整B.国内投资环境的日益好转
C.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深厚D.美苏冷战使国际局势紧张
2024-03-21更新 | 24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10 . 1958—1976年,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名存实亡,科学文化界也随之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百”方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科学文化界又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变化说明(     
A.文化政策受国内形势的影响B.“双百”方针不符合我国国情
C.国家政策随时代变迁而调整D.科技进步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2024-03-1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