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8课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走向世界的中国
自秦汉以来,中国逐步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构成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对外交往史。请将下列选项填入时间轴。(填写字母)
A.早期西学东渐出现B.近代科技开始引进C.加入世贸组织D.上海开埠E.东亚文化圈形成F.改订新约运动G.重返联合国H.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05-3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中国外交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皮影表演

图二:“黑吃黑”的巴黎和会

(1)为材料一中图一漫画写一句主题词。 图二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三: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

——《周恩来选集》下卷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在材料三中周总理首次提出了什么原则?它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政府实行二十多年“遏止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加之美国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使美国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同样中国也面临新的战略抉择。那时候,苏联驻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3)根据材料四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的改善产生的影响。

材料五:1990年-2006年,中国累计参加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2000年出席联合固千年首脑会议;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
2020-04-02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崇明区201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下列那幅图片能直接记录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积极姿态:
A.B.
C.D.
2020-03-1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4 . 闲章铭刻历史

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的丹青翰墨常盖有这样一方闲章:“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章上的“壬子岁”,正是1912年。这一年,吴昌硕正式定居上海。有学者认为这方闲章折射出卓越而敏感的大师面对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心灵感应。


(1)1912年,吴昌硕面对怎样的历史转变?
(2)近代上海还有许多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历史转变”。请根据下方3幅图的提示,写出那些“历史转变”,并扼要的表达你对这些历史转变的思考,文体不限。
      
2020-03-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丝绸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阿里·玛扎海里认为:“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材料三   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高屋建瓴的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1)据材料一,指出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变化,并概括指出促进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阿里·玛扎海里研究丝绸之路衰落的视角。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时代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6 . 以下事件,与新中国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直接关联的是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港澳特别行政区
C.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以下哪项为文革期间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创求同存异方针
C.发表中美《上海公报》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8 . 中国的“世界观”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四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先进中国人“世界观”的新转变。
(4)根据材料四,列举新中国“世界观”发展第三阶段,中国政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所作的努力。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进中国人“世界观”转变的认识。
2019-09-0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一模(即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西文化基因的差异

材料一: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

——习近平

材料二: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君主究竟是被人爱戴比被人畏惧好一些呢?还是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好一些呢?最好是两者兼备,如果必须有所取舍,那么,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君主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应当遵守信义。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

材料三: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材料四:……物竞者,物争自存也,以一物以与物物争,或存或亡,而其效则归于天择。天择者,物争焉而独存。夫既以群为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

——严复《天演论》

材料五:强权利己之见,绝非公理正义所能动摇。

——巴黎和会中国首席代表陆征祥


问题:
(1)列举中国历史上能体现材料一理念的史实。
(2)概括材料二中马基雅弗利的观点。
(3)你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基因的差异?
2019-08-2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学年上海青浦区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模)

10 .

(1)以上图片涉及近代中国革命哪两个历史时期?

(2)图2、图3、图4分别反映近代中国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形象的变迁?

2018-04-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