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唐律疏议》的首篇《名例律》规定了“谋反”、“谋叛”、“谋大逆”、“不孝”、“不睦”等“十恶”重罪,还规定了“议亲”(皇亲国戚)“议贵”(高级官员)等“八议”行为,同罪异罚。这反映了唐律(     
A.维护纲常B.轻罪重罚C.体系严密D.明德慎罚
2024-06-0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三新”改革联盟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卷
2 .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形制各有特点,主要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和楚币体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战国时期(       
A.重商主义十分盛行B.货币流通受到阻碍
C.国家分裂局面加剧D.区域经济获得发展
3 . 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       
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
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
4 . 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拥有“票拟”权,被比喻为宰相,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5 . 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A.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B.确保了中央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D.以血缘关系作为维系的纽带
6 . 北魏孝文帝十分重视孝道,他认识到“孝顺之道,天地之经”;还多次下诏,要州郡地方访查“力田孝悌”“孝友德义”者“具以名闻”;还在诏书中指出“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可以看出北魏孝文帝(     
A.奉行世卿世禄制任用官员B.完成了律令儒家化过程
C.将儒家思想融入治国措施D.迁都洛阳消除民族隔阂
7 . 中世纪的西欧“如果有革命思想,公开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则会被教会扣上'异端”的罪名,送进宗教法庭接受审判,甚至被钉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据此可知,中世纪的西欧(     
A.基督教会控制着人们思想B.革命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
C.封建势力依附于基督教会D.宗教法庭取代了世俗法庭
2023-04-06更新 | 1570次组卷 | 28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元朝根据统治需要,在吐蕃诸部归附后,结合当地实际,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灭大理后设云南行省,并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且任命其兼任政府官吏。据此可知,元朝(     
A.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B.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C.推行因俗而治的政策D.积极推动各民族汉化
9 . 某学习小组在研究隋唐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     
内容
中央官制三省体制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创立科举制武则天发展完善科举制
宰相议事三省长官、副长官参掌朝政知政事官与政事堂制度
A.制度的传承B.隋唐的盛世
C.官吏的选拔D.权力的运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每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若是与某个民族(特别是比较强大的族群)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危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

——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