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
2023-10-1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美国单方面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迫使世界进入了浮动汇率制度,美元汇率的大幅度波动不断冲击着世界经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欧洲各国货币“蛇形浮动”,联合抵制美元失败之后,创建了欧元,一方面减小了美元冲击对欧洲的损害,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美元独大的局面,开启了“美元—欧元双主导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

——摘编自成思危、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逻辑》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后初期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上维持了“经济利益与经济实力的均衡”和“责、权配位”的关系,概括指出材料中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两次较大变化的原因。(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023-10-18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5课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1)概括明朝朝贡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朝贡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2023-10-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基层治理实行的是“士绅之治”,乡村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手里。士绅们具有公共地位,负责地方事务,其地位则是被其所管辖的乡民所授权的。乡绅必须要对乡民负责,接受乡民监督,一切行为举止要考虑公共舆论和道德习俗的影响,不得任性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士绅的角色类似于政府在地方管理的角色,但作为地方的代理者和维护者,在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上,其维护的是地方的利益,而不是国家政权的地方代理人。士绅虽也必须受国家管制,但其自身活动空间较大,比如,在维护地方利益方面,其可以与地方衙门进行交涉。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蕴意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近代以来,国家面临治理任务日益繁多,控制乡村显得更加重要。于是,政府逐渐重视起对基层的治理,原来乡村自治的界限被国家打破,基层政权日益官僚化,统一编制,基层政权的代理人由国家指派和管理。一方面,国家权力也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渗入乡村社会,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得到加强,地方势力把持基层政权造成的地方团体化也被打破。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打破了“双轨政治”的平衡,使国家有力量剥削乡村,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地方基层治理被严重破坏。

——摘编自王德成《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沿革及当代转型》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化经济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地位的变化,中国基层组织逐渐形成了以街道党委为领导核心、以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的治理模式,逐渐构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着力补齐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短板。通过加强“街道办事处一居委会”体制,使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城市基层不断得以强化,街道的行政组织机制也不断完善,居委会逐渐成为城市基层的“行政细胞”,行政能力与行政资源得到增强和提升。

——摘编自吴晓霞《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的演进线索和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城乡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基层治理转型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2023-10-11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特点(趋势)
2023-11-04更新 | 3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意义上的养老金制度起源于德国,1891年德国通过《养老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解决雇佣工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保障问题的国家。有关资料显示,联邦德国从1952年初起经济开始进入复兴和繁荣期。工业生产指数以1950年为100算,1952年为1241957年达到197。与欧共体其他国家相比,德国的农业更加落后。按照欧洲经济共同体确立的内部农产品自由流通的原则、价格统一原则和共同体外的关税壁垒原则,对德国的农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德国农业转型发展的压力很大。此外,1957年是联邦议会选举年。德国各大政党为了获取选票,极力迎合农民选民。从某种程度上说,德国农民养老金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发展与完善,与德国各政党之间争取农民的策略密切相关。在1957年德国建立农民养老金制度时,养老金的水平为已婚者每月60马克、未婚者40马克,之后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1957年,联邦德国议会通过了《农民老年援助法》,建立了针对农民的养老金制度,农民从此也可以像其他社会阶层那样享受养老金待遇。

——摘编自王宏波《德国建立农民养老金制度的动因、条件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邦德国农民养老金制度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联邦德国农民养老金制度得出的历史启示。
2023-11-04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信阳市(青桐鸣)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很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动用武力,而是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蒙古地区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

——摘编自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立国后为巩固边疆统治采取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政策的历史意义。(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及举措。(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推动形成统一的民法典的意义。(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23-09-24更新 | 38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结合图片与史纲下的内容,概括二战后福利国家形成的原因?
2023-11-0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8课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史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民办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输纳,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的不同。

史料二 明初仿宋制,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户律·户役》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后来又有“建官舍以处流民,给粮以收弃婴”之举。“养济院穷民各注籍”,无籍者收养于佛寺。又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亦设义冢。其具体实施办法,明志无记载,估计与宋元之制大致相同。明代各帝亦常下诏普遍施济天下鳏寡孤独老病残疾之人,亦有惯例。

思考: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设立养济院的目的及其原因。
2023-11-04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