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0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

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第539540页)


(1)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10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1-04-28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协作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102日毛泽东就中国向朝鲜派出志愿军的问题给斯大林的电报:“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收录在198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

材料二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195210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简要说明这封电报在研究中国出兵朝鲜问题上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为其撰写一段解说词。(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展开,解说全面,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指康有为)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1)分别说明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史料的类型(一手资料或二手资料)。
(2)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确认的史实有哪些?
5 . 法律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政治文明历程中的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

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

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1)①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请分别写出序号。
②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请分别写出序号。

材料二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必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

——19世纪的德国资产阶级法学家耶林格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罗马法的影响。

实践学习场所一圆明园实践学习场所二中山堂实践学习场所三北大红楼
历史遗址
简介圆明园位于海淀区中部,始建于清康熙46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仅存园林格局、建筑基址,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北京中山堂在中山公园社稷坛北,原名社稷坛“拜殿”。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北京并在此停灵吊唁公祭。为了纪念这位伟人,1928年,国民政府将“拜殿”正式更名为“中山堂”,2002年中山堂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大学红楼位于沙滩北街(今五四大街)29号,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3)上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2020-10-15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2016·上海·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

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

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

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

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662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上海卷精编版)
7 . 印信是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公私印章的总称。以下相关说法合理的有(     

①图中印信属于二手史料                                      ②图一说明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已有交流
③图二可用于研究元代中央对新疆地区管辖的历史 ④图三反映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8 . 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发掘发现的木犊正面上书“集簿”二字。其所记内容为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和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据此可知,集簿(     
A.数据是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B.是政府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
C.是研究诸色户计的一手史料D.由吏部负责审核,防止造假
2024-05-2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1852年德意志历史画家菲利普·福尔茨创作的画作,描绘的是古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葬礼上向公民们发表演说的场景。这副画作(       

A.说明政治演说主导城邦民意B.是研究古雅典制度的一手史料
C.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D.反映出古代民主制度影响深远
2023-11-1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如表是不同资料记载的明代圣旨的内容。据如表可知(     
出处圣旨内容
《明太祖实录》“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A.明代开始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
B.明代以里甲制为基础,以职业定户籍
C.《实录》属官修正史,常有失实之处,无史料价值
D.“户贴”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证据使用
2023-11-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