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据此可知,唐代两税法的实施折射出(     
A.政府严格控制户籍B.人民生活的富庶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社会矛盾的缓和
2023-05-07更新 | 250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82年底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对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说:“中国不会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中国不会打‘美国牌’去对付苏联,也不会打‘苏联牌'来对付美国,也决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由此可知中国
A.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B.坚持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C.强调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D.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忽必烈即汗位后,立即遣使进藏清查户口,设立大小驿站共35处,此后还多次赈济贫困站户。此举旨在
A.改善当地交通闭塞状况B.强化对边疆的行政控制
C.打通东西方间国际商路D.促进汉藏文化交流传播
2020-06-01更新 | 391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4 . 1932年12月,中苏恢复外交关系,对此,当时出席国际裁军会议的中国代表顾维均说:“我国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出人意料,在日内瓦引起轰动,给人以良好印象。因为时机适宜…使中国在国联的朋友得到鼓舞”中苏复交
A.有力地遏制了英美等对华侵略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D.壮大了中共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019-09-03更新 | 219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5 . 唐初实行中书、门下两省联合议政,即为政事堂的设置。在政事堂议政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肃宗时首席宰相每隔十天轮流执笔,德宗时改为每日一人轮流执笔。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广泛延揽人才
B.巩固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行部门牵制
6 . 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某一外交成就时说:“这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他评论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D.“一边倒”的外交
7 . 下表是东汉和唐代部分卿职的职责对比,对其中变化趋势的认识正确的是
东汉唐代
太常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太常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程之事,以八署分而理焉
卫尉掌宫门卫士,宫中檄循事。卫尉掌邦国器械、文物之政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太府掌邦国财货之政令。
太仆掌车马。天子每出,奏驾上卤簿用;大驾则执驭。太仆掌邦国厩牧、车舆之政令。
A.中枢权力职官分离趋势加快
B.皇室与国家财政逐渐分离
C.中枢权力分工明确互相制衡
D.实现从家臣到朝臣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1883年6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疾病保险法》,随后社会保障类立法在帝国议会都获得通过并实施。其适用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工业人口,具有强迫性质,各种保险由国家直接筹备和管理,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分级机构来管理,甚至分担部分保险费的开支。由此创建的国家福利使当时的德国
A.权力回到全体人民手中B.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C.助长了民族主义的情绪D.马克思主义影响扩大
9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种地给农民补贴。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农民收入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C.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D.农业是关乎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2016-12-12更新 | 1321次组卷 | 45卷引用:2013届黑龙江哈六中高三一模文综考试历史试卷
10 . 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这一举措表明
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
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