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民族认同不断增强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2 . 唐朝进士科诗赋题,主题多是景物题咏或怀古,如《山出云诗》《金谷园花发怀古》;宋朝进士科诗赋题,出现了大量诸如《龙船习水战诗》《悬爵待士诗》《主圣臣贤诗》之类的主题。以上变化说明(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B.社会局势决定选官制度
C.唐宋进士考试题材单一D.宋朝重视官员政治素养
3 . 历史研究·方法·史观

材料一   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别之富,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王国维《古史新证》

材料二   下图为西周中期青铜器燹(音xiǎn)公盨(音xù,盛谷物的礼器)及其铭文拓片,铭文开首写道:“天命禹敷土,据山浚川……”意为“上天授命大禹治水,大禹凿开大山,疏浚河道……”。

   

材料三   写于夏、商、西周三代、编订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曰:“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莫高山大川。”

材料四   《诗·长发》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1)材料一阐述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什么方法?说明其作用。
(2)指出材料二、三、四的史料类型。对照上述三则史料中的信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你还有什么发现?
2023-10-13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唐代和亲多达27起,终唐一朝,东起海隅,西达大漠北至碛北,都留下了和亲公主的足迹。下列诗句中赞同和亲政策的是(     
A.早得用蛾眉,免陷边戍卒B.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C.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虏雏更多D.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尘为和戎
5 .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情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为变法寻找新的理论依据B.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C.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D.与保守派争夺变法主导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政治家管仲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孔子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后世的儒家经典,历史教育蕴含其中。

汉武帝诏令在长安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以《诗》《书》《易》《礼》《春秋》作为教学内容。其中《春秋》就是鲁国的编年史。

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就组织人专门修史,目的在于“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多识前古,贻鉴将来”。唐代设有太学、国子学等学校,学生都必须读《春秋》《国语》等史书。开科取士将《左传》等史书列入考试范围,在考策论时,常以历史典故作为题目。

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著书目的在于“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此书成为宋代及后代学校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宋代科举考试“每至命题考试,主典籍而参以正史”。

元朝在京师设立蒙古国子学,用蒙文编译《贞观政要》等史籍,供蒙古官僚子弟学习。

明代的学校将《资治通鉴》等史书列入教材,要求学生阅读。

清代统治者规定将《资治通鉴》作为学生的教科书。

——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特点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2023-06-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代司法审判不依据颁行法律
8 . 南宋诗人范成大1170年曾出使金朝,他在《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金人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宋金对峙局面基本结束B.女真人吸收了中原文化
C.重阳节发端于金朝时期D.宋金议和改善双边关系
2023-03-28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部分文献资料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       
文献内容
《搜神记》羌煮(涮羊肉)、貊炙(烤全羊),翟之食也。自太始(汉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
《梦溪笔谈》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长筒靴),有蹀躞带(能挂载小物品的衣带),皆胡服也
《旧唐书》(松赞干布)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自亦释毡袋,袭纨绮,渐慕华风。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A.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B.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形成
C.“大一统”思想的强化D.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明史·选举志》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命题试士。”士子多半只读程朱课本,甚至只能背诵程文墨卷。据此可知,明代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D.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